医生叮嘱:70岁后还经常午睡的人,不想心脏出问题,3点多留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9:12 2

摘要:吴妙荣,王雯,王宝珊,等.夜间睡眠、午睡习惯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4,36(06):421-426.[1]沈友进,戚晓昆,金璞鸽,等.午睡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01):46-48.DOI

[1]吴妙荣,王雯,王宝珊,等.夜间睡眠、午睡习惯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4,36(06):421-426.

[1]沈友进,戚晓昆,金璞鸽,等.午睡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01):46-48.DOI:10.15912/j.issn.1671-8194.2025.01.013.

73岁的陈桂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家住河南省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

她年轻时在田间地头忙活了大半辈子,种过水稻、喂过鸡鸭,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

如今退休在家,她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每天早起喂喂院子里的几只老母鸡,中午吃完饭就眯上一觉,下午再去村口跟老姐妹们聊聊天。

2024年8月,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陈桂兰像往常一样,吃过午饭后躺在堂屋的竹椅上,眯着眼睡了过去。

风扇吱吱作响,屋外的知了声一阵阵地传来,她睡得并不安稳,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那天中午,陈桂兰睡了足足两个小时才醒过来。醒来时,她觉得胸口有点闷,像是有块石头压着,喘气也不顺畅。

她没太在意,揉了揉胸口,起身去厨房烧了壶水,心想可能是天太热,人有点乏。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感觉时不时冒出来,有时是胸口发紧,有时是胳膊酸胀。

她跟老伴嘀咕了几句,老伴摆摆手说:“年纪大了,哪能没点毛病,歇歇就好了。

”陈桂兰想想也是,70多岁的人了,哪有不这儿那儿不舒服的道理。

可到了8月中旬,情况变得不太对劲。那天早上,她去村头水井挑水,桶还没装满,就觉得一阵头晕,眼前发黑,手里的扁担差点掉地上。

邻居张婶路过瞧见了,赶紧扶她坐下,张婶皱着眉说:“桂兰,你这脸色不对啊,别是心脏出啥问题了吧?

我前阵子听广播说,老年人可得当心这事儿。”陈桂兰摆摆手,喘了几口气,缓过来后还是回了家。

她心里犯嘀咕,可又觉得去医院太麻烦,村里到镇上得坐半小时拖拉机,她懒得折腾。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桂兰的症状没消,反而更明显了。9月初的一天,她中午照旧睡了一觉,醒来后胸口疼得像针扎,连带着左胳膊也麻得抬不起来。

她咬着牙撑到晚上,疼得实在受不了,老伴这才慌了神,喊来儿子开车把她送到镇医院。

路上颠簸得她直冒冷汗,到了医院,医生一看她满头大汗、脸色发白,赶紧安排检查。

在镇医院的诊室里,陈桂兰被推进了检查室。一系列检查做得她晕头转向:心电图(ECG)显示ST段抬高0.2毫伏,提示可能有心肌缺血;

血液检查中肌钙蛋白I(cTnI)达到0.8纳克/毫升,超出正常值0.04纳克/毫升的上限20倍,说明心肌有损伤;

血脂检测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达4.2毫摩尔/升,远超正常范围2.6毫摩尔/升;

血压测出来是160/95毫米汞柱,属于二级高血压;血糖空腹值7.8毫摩尔/升,提示糖尿病前期;

心脏彩超还发现左心室壁增厚,射血分数(EF)只有48%,低于正常值55%-70%的标准。

医生看完报告,眉头紧锁,把陈桂兰的儿子叫到一边,低声说:“情况不乐观,可能是冠心病,甚至有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得赶紧转到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检查结果摆在面前,陈桂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喘气都费劲。

医生翻看着她的化验单,语气沉重地说:“从这些数据看,心脏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她的心肌缺血很严重,肌钙蛋白这么高,说明心肌细胞已经受损。

血压、血脂、血糖都不正常,这些都是累积出来的毛病。

你们家里人得想想,她平时生活习惯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午睡这件事,也得注意时间和方式。

医生停顿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具体怎么回事,还得查清楚,她这个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有些地方没注意。”

陈桂兰的儿子回想着母亲平时的生活——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睡上两三个小时,饭后也不怎么活动,家里人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难道这些习惯早就给母亲 埋下了隐患?

对于像陈桂兰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午睡几乎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习惯。

不少人觉得,中午眯一会儿能补补精神,尤其是上了年纪,体力不如从前,睡个觉挺正常。

可事实上,午睡这件事并不是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尤其对70岁以上的老人,心脏健康跟午睡时间有不小的联系。

研究表明,午睡超过60分钟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不午睡或短时间午睡的人高出约30%。

为啥会这样?因为睡太久,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变慢,心脏的负担反而可能加重。

从医学角度看,长时间午睡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节。

睡得太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容易失调,醒来时血压可能突然升高,心率也会出现波动。

陈桂兰每次午睡都在两小时以上,醒来后胸闷、气短,可能就跟这个有关。

医生常建议,老年人午睡最好控制在20到40分钟,既能缓解疲劳,又不至于让心脏“超负荷运转”。

再加上她饭后立刻就睡,胃里食物还没消化完,血液都集中在胃部,心脏供血就更吃力了。

时间一长,心肌缺血的风险自然就上去了。

陈桂兰的检查结果里,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偏高,这些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冒出来的。

医生提到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标,这东西是血管里的“坏胆固醇”,多了会堆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堵住血管。

冠心病也好,心肌梗死也好,根子往往就出在这儿。

数据显示,中国70岁以上老人中,超过60%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而这跟饮食和活动量脱不了干系。

陈桂兰家里顿顿离不开猪油炒菜,鸡蛋也常吃三四个,这些高脂肪的吃法,慢慢就把血管“堵”上了。

再说活动量,她每天除了早起喂鸡,基本就窝在家里,饭后不走动就躺下,血液循环本来就慢,再加上年纪大,新陈代谢弱,脂肪和糖分排不出去,血糖和血脂自然居高不下。

医生还提到她的左心室壁增厚,这多半是高血压长期压迫心脏的结果。

160/95毫米汞柱的血压,对一个73岁的老人来说,心脏得使多大劲儿才能把血泵出去?

这些生活习惯,看似不起眼,却像慢刀子一样,一点一点伤着心脏。

说到陈桂兰的状况,医生点出几个老年人午睡时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时间不能太长,20到40分钟够用,睡过头了反而让心脏“憋得慌”。

第二,睡前别吃太饱,尤其是油腻的东西,像陈桂兰那样中午吃完炒菜就睡,胃压着心脏,血流分配不过来,心肌供氧就容易出问题。

第三,睡完别猛起身,得缓缓坐起来,等个三五分钟再下地走动,不然血压一冲,心脏受不了。

这三点听着简单,可真做起来不容易。数据显示,老年人中超过一半有午睡超过一小时的习惯,尤其在农村,很多人压根没想过这会跟心脏病扯上关系。

医生还提到,心电图上ST段抬高和肌钙蛋白升高的现象,说明心肌已经缺氧缺血了。

如果陈桂兰早点改改这些习惯,可能就不会到医院躺着了。这几个关键点,说白了就是给心脏留点喘息的空间,别让它老是“硬扛”。

陈桂兰从胸闷到胳膊酸胀,再到头晕发黑,这些信号其实早就敲过警钟。

心血管疾病有个特点,发病前往往有“预告”。比如心肌缺血,可能先是胸口不舒服,活动时加重,休息能缓解;再比如高血压,可能头晕、耳鸣时不时冒出来。

这些症状,单独看不吓人,可凑一块儿就得当回事了。统计显示,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超过70%在发病前半年都有过类似的不适,但只有不到30%的人会及时就医。

陈桂兰的情况也差不多,她一开始没在意,后来疼得受不了才去医院,结果一查问题已经不小。医生说,她的射血分数只有48%,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供不上,身体自然就“喊累”。

再加上血糖7.8毫摩尔/升,糖尿病前期的状态也在推波助澜,血管弹性变差,心脏负担更大。这些毛病,不是一天蹦出来的,而是多年累积的结果。

早点留心这些信号,调整一下生活节奏,或许还能把风险降下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