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平台上更离谱,一条所谓“天然沙金项链”,主播张嘴就来讲着“缅甸直供”的故事,一边甩链子一边催单,售价仅需599元。有人手一抖下了十条,心里美滋滋,认为捡了大便宜。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但央视调查一出,真相让人目瞪口呆:这种手链的出厂价,可能还不到10块钱。
图源:央视财经报道
短视频平台上更离谱,一条所谓“天然沙金项链”,主播张嘴就来讲着“缅甸直供”的故事,一边甩链子一边催单,售价仅需599元。有人手一抖下了十条,心里美滋滋,认为捡了大便宜。
可实际情况是,这些首饰里,有些压根连金属成分都说不清楚,纯属智商税的高级包装。
图源:央视财经报道
数字的反差,把这场“黄金平替”的幻象撕开了口子:10元成本,几百上千的售价,中间的暴利,让人惊掉下巴。
可怕的是,这不只是“买亏了”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虚假宣传、产业链操纵的暴利游戏,甚至可能把健康搭进去。
你身边的“黄金平替”
沙金为何突然火爆?
要知道沙金为什么突然火了,还得先从黄金价格说起。过去一年,国际金价一路飙升,从每克四百多元涨到七百多元,“黄金投资”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随着真金身价水涨船高,不少人便开始琢磨便宜点的替代品。
于是,沙金就趁势登场了。
图源:小红书
在夜市、小商品市场、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到处能看到这种首饰。看上去金灿灿,款式还紧跟黄金潮流,古法镯子、足金项链、生肖吊坠,甚至扣头和内壁都刻着“Au999”“足金999”的钢印。
图源:拼多多
价格差距,更是让人心动。根据目前的金价,真金手镯至少得上万元。而沙金手镯只需要199元。从外观看效果差别不大。
正是这种“看起来像,价格便宜”的心理差,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正如当下年轻人购物消费常说的一句话“几十块钱,要什么自行车。”百来块钱的“金手镯”买来当饰品,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图源:大象新闻
中老年人买来图实惠,甚至有老人拿着沙金手镯和邻居炫耀:“花200块买的,比金子还划算。”但事实是,这些“黄金平替”跟真金八竿子都沾不上边。
央视记者调查显示,标榜“越南沙金”“缅甸沙金”的首饰,多数只是黄铜或铜镍合金,表面只电镀了一层极薄的黄金,厚度不到0.05微米。戴上几个月,镀层就被摩擦掉,露出底下的黄铜本色。
图源:抖音
可商家却编织出一整套故事,“深山开采的天然沙金”“国外直供”“不掉色、不怕火”,配合主播在镜头前的渲染,让很多消费者觉得自己买到的是“聪明消费”。
在直播链接标题取名这块,更是与知名品牌玩起了谐音梗,“老凤詳”“老庙沙金”等名称耳熟能详,让消费者一下子带入了某些品牌。
图源:央视财经报道
这些看起来像是消费者自愿追捧的“平替”,实则是被信息差和心理暗示合力推着走,最后演变成一场精准收割。
10元成本到上千售价
一场赤裸裸的暴利游戏
央视记者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暗访,发现这些所谓的“沙金饰品”,大部分工厂出厂价在10元左右,稍微复杂点的也不过二三十元。可一旦进入电商平台、夜市摊位或主播直播间,立刻翻身变成“奢侈品”。
图源:抖音
一条出厂价15元的黄铜镀金项链,直播间价格199元,利润超过10倍;更有甚者,打上“海外直供”“限量款”标签,售价飙到599元、999元,利润能达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第一:背靠黄金价格的“掩护”。 真金越来越贵,消费者觉得花几百买到“金灿灿”的饰品不算离谱。
图源:东方财富
第二:营销话术的包装。“越南沙金”“不怕火烧”“戴十年不掉色”,一句比一句玄乎,营造出“便宜但高级”的氛围。
图源:网络
第三,产业链的合谋。上游小工厂低成本生产,规避正规工艺检测。中游营销公司设计概念、编造故事。下游主播/摊贩制造稀缺感、带节奏。平台和夜市提供销售渠道,增加曝光。
整个链条配合默契,从10元的黄铜镀金,到199元的“海外沙金”,几乎每一环都在加价。
图源:网络
从财经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差套利”。消费者以为自己买到的是黄金平替,实际买到的是成本极低的仿制品。利润空间被层层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暴利游戏。
更讽刺的是,在某些直播间,卖沙金的主播自己都承认:“我们就是卖工艺,不是卖金子。”可弹幕里,依旧有人疯狂下单。
掉色是假象
健康才是真正的风险
买沙金最常见的吐槽是——“戴了几个月就掉色”。有人调侃:“刚开始是金镯子,后来成了铜手镯。”
但掉色只是表象,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健康。
专家检测发现,部分沙金首饰的镍释放量严重超标。按照国家标准,人体长期接触的首饰中,镍释放量不得超过每平方厘米每周0.5微克。但央视曝光的样品中,有的镍释放量超标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图源:新闻频道
镍是什么?它是最常见的致敏金属之一。长期接触镍超标的首饰,金属离子会通过皮肤渗透进人体,引发红疹、瘙痒,严重时可能造成炎症,甚至影响免疫系统。
更危险的是,老人、女性和孩子对镍过敏的概率更高。
有消费者戴了几个月“沙金手镯”,手腕出现大片红疹。
图源:小红书
也有人因为长期接触,发展成慢性皮炎。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便宜买亏了”的问题,而是花钱买健康隐患。
沙金乱象只是冰山一角
类似骗局层出不穷
沙金首饰的套路,说白了就是三个点:高利润驱动、信息差操纵、监管慢半拍。它像极了保健品骗局的配方,又和“智商税”一样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
类似套路不仅在首饰行业横行,在珠宝玉石、保健品甚至旅游特产中层出不穷。
珠宝玉石市场是最容易被套路的重灾区之一。比如“金镶玉”骗局,商场抽奖得一等奖后,消费者被诱导以低价购买标价数千元的“金镶玉”饰品。
所谓的“金”,其实是极薄金箔;所谓“玉”,大多是韩料、俄料或低价和田玉,整体价值低得惊人。央视多次曝光,提醒消费者莫被“低价大奖”迷惑。
图源:商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
假翡翠冒充天然高档翡翠(A货)同样让人防不胜防。在云南、广东等旅游市场,商家用强酸浸泡、注胶或染色的劣质玉石,通过打光、滤镜处理,在线上直播或现场销售时看似色泽艳丽。
图源:央视新闻
消费者眼睛里看到的是高档翡翠,到手的却是低质B/C货。据悉很多直播“赌石”发货地根本不是云南。
而保健品和药材类骗局,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福建、四川等地曾查处“金丝楠乌木”制假窝点,用普通木头染色、泡油后冒充珍贵乌木手串、摆件,高价出售,还号称有保健功效。
旅游区“天价特产药材”也是老套路,商家把石斛、三七、玛卡等常见药材按克计价,消费者以为是斤,最后账单轻轻松松上万元。这类套路重复发生,模式高度雷同。
根据消费保平台公开资料统计,2022年初至2025年7月,黄金珠宝类投诉总数已经攀升至17,095件。光是2024年一年,就有8,545起投诉,同比飙升136%,涉及金额超过9,560万元。然而,真正顺利处理结案的比例只有36.7%,让消费者维权变成了高难度挑战。
为何这些乱象屡禁不止?原因在于产业链的隐蔽与复杂:低成本材料来自代工厂,虚假宣传由营销中介包装,电商直播和旅游市场形成高价变现渠道,而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手感辨别真伪。
监管虽有法律和标准,但抽检覆盖有限,违规者可以通过更换公司名称、调整销售渠道、在线直播隐蔽推销等方式规避,乱象因而得以延续。
沙金首饰、假翡翠、保健品、天价特产,这些骗局背后都存在同样逻辑:利用信息差与消费者认知局限,通过包装、话术、渠道塑造高价值错觉。
图源:小红书
写在最后
对消费者来说,警惕虚假宣传、选择正规渠道、索要证书和购证凭据,是最直接的防护手段;对行业和监管而言,建立全链条透明度、提升抽检频次与技术手段、堵住灰色销售通道,是压制暴利和保障权益的关键。
央视的曝光,不仅揭示了沙金首饰的风险,更提醒我们——在高利润链条和复杂供应链面前,每一个“平价黄金”背后,都可能暗藏陷阱。只有当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打破,监管覆盖得到加强,消费者教育和行业自律形成闭环,这类骗局才可能真正减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