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称收回道歉!账号因推广尼古丁袋被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7:54 2

摘要:近日,一段围绕“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了关于历史尊重、公共表达、网络暴力与平台治理的多重讨论。事件的起因看似简单——一位自称“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孙女士,对绍兴鲁迅故里景区中一幅描绘鲁迅夹烟的墙画提出质疑,认为其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景区予

近日,一段围绕“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了关于历史尊重、公共表达、网络暴力与平台治理的多重讨论。事件的起因看似简单——一位自称“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孙女士,对绍兴鲁迅故里景区中一幅描绘鲁迅夹烟的墙画提出质疑,认为其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景区予以更换。但随着事件的发展,这场公共讨论的边界迅速被打破,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言论自由、平台权力与公共责任的深刻反思。

8月25日,孙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质疑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墙面艺术作品中“鲁迅夹烟”的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呼吁景区更换画面。该提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部分网友支持其观点,认为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应考虑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作用;但也有大量网友认为,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吸烟是其真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不应被“美化”或“净化”。

随着舆论升温,景区方面于8月26日回应称,该墙画为鲁迅故里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并强调“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这一回应获得多数网友支持。

8月28日,面对网络舆论压力,孙女士发布视频致歉,称自己“没想到会占用公共资源”,并解释她提出建议的原因是看到游客在墙前模仿点烟,导致孩子们被迫吸入二手烟。她强调初衷是出于对公共健康的关注。

然而,仅两天后,8月30日中午,孙女士再次发声,表示“收回道歉”,并指责“建议被断章取义”,自己因此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她认为真正占用公共资源的是那些曲解她原意的人。

事件发展至此,尚未完全平息。8月30日下午,孙女士在该社交平台的账号被无预警关闭,相关内容被删除。平台随后发布公告指出,该用户“存在多次借控烟之名违规推广所谓尼古丁袋等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社区公约,因此作出关闭账号处理。

据平台披露,尼古丁袋在我国尚未取得合法生产与销售资质,且其安全性与健康影响尚无定论,存在法律风险。尽管孙女士本人未对此前的推广行为作出进一步回应,但这一“连带处置”引发了公众对平台权力边界的质疑: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是否应因其用户存在其他违规行为而被全面封杀?

孙女士的建议或许存在争议,但她作为公民,提出公共空间艺术内容的意见,本应是民主社会中正常的表达行为。然而,在网络舆论场中,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放大、曲解甚至攻击。她的道歉与反悔,实则是公众情绪施压下的无奈反应。

平台关闭账号的决定虽有其合规依据,但也引发了公众对“言论审查”与“平台权力滥用”的担忧。一个原本涉及文化与教育的公共议题,在平台干预下迅速被“污名化”,最终被贴上“违法推广”的标签,这无疑削弱了公众对网络平台公正性的信任。

此外,尼古丁袋作为一种新型尼古丁替代品,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悄然流行。即便其宣传以“健康”“无害”为卖点,但其监管缺失、成分不明等问题仍然突出。平台此次对尼古丁袋推广行为的打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若将此与“鲁迅夹烟”事件进行绑定,可能模糊了公众认知,使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被掩盖。

“鲁迅夹烟”墙画争议,表面上是一场关于历史人物形象的讨论,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公共表达、平台治理与青少年保护的多重焦虑。在这个信息爆炸、情绪主导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理性的公共讨论机制,而不是让每一次争议都演变为网络暴力的战场。

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不应只做“内容的把门人”,更应成为“公共讨论的守护者”。在处理类似争议时,应以透明、公正、可解释的方式回应公众关切,而不是简单地“封号了事”。

鲁迅曾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今天,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不在理性中对话,就在情绪中迷失。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公共讨论的背后,都是一次社会文明的试炼。

来源:故檐听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