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被敌人悬赏“一钱骨头一钱金”,却在重重围剿中愈战愈勇;两度被错误开除党籍,却始终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党” 的赤诚坚守战场。他就是有着 “中国的夏伯阳” 之称的赵尚志。
他被敌人悬赏“一钱骨头一钱金”,却在重重围剿中愈战愈勇;两度被错误开除党籍,却始终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党” 的赤诚坚守战场。他就是有着 “中国的夏伯阳” 之称的赵尚志。
AM738;FM91.6
吉林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广播
《好好学习》
本期播出
《虎胆雄威—— 赵尚志:在挫折中挺起的抗联利剑》
为你揭开“铁血将军”的传奇人生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右)与《好好学习》主持人艳佳(左)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冰趟子大捷"
1937年初,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司令部、少年连和第六师一部300余人向海伦、通北地区继续远征。3月初,远征部队沿着运木材的山道向通北进军时被敌人发现。敌人派出700余人尾随其后。赵尚志了解到敌情后,立即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利用有利地势设伏,另一部分则继续急速前进,诱使敌人进入包围圈。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伏击部队4挺机枪一齐开火,当即消灭30多名敌人,其他敌人狼狈逃跑。这次战斗后,赵尚志判断敌人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再次调兵向我围攻,所以他继续寻找有利地点准备打击敌人。
部队离开山道,沿一条小河谷向山坡前进时发现,前面岗地上有4座原木垒起的木营,也就是伐木工人居住的房子。在木营附近山间有一眼常年不冻的山泉。冬季,泉水从山上流下,结成一片很宽的冰坡,当地群众称之为“冰趟子”。赵尚志仔细观察了冰趟子周围的地形,决定在这里打一场阻击战,消灭跟踪追来的敌人。
3月7日,日伪军800多人尾随抗联部队进入冰趟子沟。就在敌人顺沟大摇大摆地前进要接近木营时,突然遭到我军打击。伪军纷纷向后溃逃,200余名日军向木营扑过来,但他们在冰趟子上接连滑倒。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半夜。这时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枪被冻得拉不开栓。第三军战士轮流进入木营烤火、暖枪,不断打击敌人。敌人多次发起冲锋,企图夺取木营,但终未成功。在冰川上趴了一夜的日伪军,被冻得四肢麻木,只好狼狈撤退。
这次战斗敌人伤亡300余名,其中大多数是受伤的、冻死的,战斗中第三军仅牺牲了7名战士。冰趟子战斗是抗联第三军建立后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东北抗联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极大地提振了人们抗击日寇侵略的信心和斗志。
"作战时总冲在最前面,撤退时总断后"
黄埔军校出身的赵尚志,身高虽然只有1米62,但作战异常勇猛。他在作战中,具有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他既善于指挥大规模作战,又能在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甚至在部队撤退时,主动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在一次战斗中赵尚志的左眼被流弹打中,几乎完全丧失了视力,但他仍然坚持指挥部队战斗。由于常年在密林深处奔波,即使已经身为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仍习惯于不修边幅,平时宿营赵尚志经常和衣而卧,手握驳壳枪,怀抱三八大盖枪,一副随时准备起身战斗的架势。这种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时刻准备战斗的精神,极大鼓舞了抗联战士的士气,也使他成为日军眼中“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赵尚志对党的绝对忠诚: “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党”
赵尚志的一生很辉煌,也很坎坷,他3次被捕入狱,3次身负重伤,3次被撤销领导职务,还曾被苏联关押长达一年半,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直到牺牲时,他仍然背负着被开除党籍的劣名。在各种委屈与坎坷面前,赵尚志并没有萎靡不振,他忍辱负重、一如既往地奋战在抗日战场。正如他在那首著名的诗词《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中所写的:“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赵尚志的老战友,后来曾担任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同志,对他曾有这样的回忆:记得在1933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满洲省委将此归罪于赵尚志而决定开除了赵的党籍。一个深夜里,赵尚志和韩光谈心,赵尚志说,巴彦游击队失败后,满洲省委把他开除后就不管了,不要他了。自己苦思了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最后也想开了,开不开除,是组织的事,干不干革命,是个人自己的事。于是,自己找门路,打进义勇军孙朝阳的队伍里,原本想改造这支队伍走上真正抗日救国的道路。但是未成功,便带着七个同志从孙朝阳部队拉出来自己干,才有了今天。韩光同志最后评价道,赵尚志的一生,确实是历尽艰辛,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敌人恨之入骨,对人民特别热爱。他,真正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永远值得我辈和后人敬仰和学习的。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尹诗琳、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