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50年代,甘肃酒泉一场民族座谈会上,一群人正为“撒里维吾尔”“黄番”这些名字吵得面红耳赤。角落里一位白胡子老人突然拍桌子:“咱老祖宗叫‘尧乎尔’,不如取个谐音,再带点好兆头!”——这一拍,拍出了中国最“会起名”的民族:裕固族。
朋友们,我们继续新的系列,来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今天来继续说裕固族,这就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上世纪50年代,甘肃酒泉一场民族座谈会上,一群人正为“撒里维吾尔”“黄番”这些名字吵得面红耳赤。角落里一位白胡子老人突然拍桌子:“咱老祖宗叫‘尧乎尔’,不如取个谐音,再带点好兆头!”——这一拍,拍出了中国最“会起名”的民族:裕固族。
可别小看这名字。裕固族人自古就是“生意精”:他们的祖先回纥人,早在唐朝就和中原做丝绸换马匹的买卖。到了元朝,蒙古大军横扫欧亚,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儿”跟着学了一手“跨国贸易”,骆驼队从河西走廊直通西域,连波斯商人都得喊他们一声“老大哥”。
但要说最绝的,还是他们的“生存智慧”。明代吐鲁番势力杀来时,裕固族先祖连夜收拾帐篷,牵着骆驼牛羊,唱着悲歌《西至哈至》东迁千里。如今肃南草原上,老人们还会指着西海子的石头说:“瞧见没?当年逃难路上,咱祖奶奶在这块石头上刻了‘汗顶格尔’(天神保佑)!”
祁连山北麓的牧民巴图,每天早上都要干件怪事:拎着茶壶绕帐篷转圈,嘴里念念有词。问他在干啥?他咧嘴一笑:“给帐篷洒圣水!这可是咱裕固族千年规矩。”
裕固族的帐篷堪称“草原变形金刚”:
定居的裕固人更会玩:院门必须朝东开,堂屋要配雕花木窗。最绝的是牲畜圈——羊圈得比人房高!问为啥?大爷神秘一笑:“羊是衣食父母,得供着!”
在肃南草原,判断姑娘是否嫁人,不用看戒指——看脖子!裕固族新娘出嫁时,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往她身上挂三条“头面”,足足十几斤重。这些用银牌、珊瑚、玛瑙串成的宝贝,走路叮当作响,老远就能听见“人民币的声音”。
但想当裕固族女婿?得先过“箭术关”!接亲路上,新郎要朝新娘射三支无头箭。去年有个西安小伙紧张到手抖,箭射到丈母娘脚边,差点被扣下当“上门女婿”。事后他抹着汗说:“比考公务员还刺激!”
要说最惨的还数黄黛琛。这个裕固版“祝英台”,被父母逼着嫁给土司,最后跳湖殉情。如今牧民喝酒时,总爱唱《黄黛琛》,唱着唱着就有人抹眼泪:“现在的姑娘多幸福,对象都是自己挑!
牧民扎西家待客有三宝:
1.手抓羊肉:祁连山放养的高山细毛羊,清水煮开就上桌。外地人问要不要蘸料?老爷子瞪眼:“好羊肉自带甘甜,加调料就是糟蹋!”
2.羊肠子暗黑料理:把羊肉丁拌炒面塞进肥肠,煮熟切片浇蒜汁。外地女婿第一次吃,憋着气问:“这味儿…挺特别哈?”老丈人得意:“草原汉子就爱这个冲劲儿!”
3.一根筷子玄学:喝茶必须用单根筷子搅,说是“一心一意”。有游客不懂规矩要两根,大妈当场变脸:“咋的?想分家啊?”
每月农历十一,肃南草原就变身“大型撸马现场”。剪马鬃节上,小伙子们争着给自家骏马“理发”,剪完还要唱:“马儿马儿快快长,来年给我娶新娘!”
六十岁的老骑手才让,至今保持着“马上倒立”的绝活。问他秘诀?他拍拍枣红马:“比老婆还亲!冬天给它盖棉被,夏天喂鲜草,这不比养娃划算?”
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民族,用帐篷撑起了千年传奇,拿羊肉写出了生存哲学。下次去河西走廊,记得尝尝羊粪烤的烧壳子——毕竟在裕固人眼里,能把苦难变成美味的,才是真·贵族!
来源:大嘉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