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7 年的夏天,雨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肆意撕扯,倾盆而下,整个崇阳县白霓镇都被笼罩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四队,也就是如今的白霓镇大市村,在这场暴雨的肆虐下,处处充斥着危机。
1977 年的夏天,雨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肆意撕扯,倾盆而下,整个崇阳县白霓镇都被笼罩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四队,也就是如今的白霓镇大市村,在这场暴雨的肆虐下,处处充斥着危机。
程正华,这位 42 岁的壮实汉子,身为普通社员,心中满是对村子和农田的担忧。6 月 14 日上午,雨势稍缓,他便心急如焚地约上三位同村伙伴,匆匆朝着大市河赶去。他们深知,大市河一旦决堤,周边的稻田和田坎必将遭受灭顶之灾。一路上,泥泞的道路让他们举步维艰,每迈出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把陷入泥沼的脚拔出来。
当他们终于抵达大市河边时,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平日里温顺的大市河,此刻犹如一条发了狂的巨龙,浊浪滔天,汹涌地拍打着河岸。河岸两旁,许多田坎已经不堪重负,纷纷坍塌,大片的稻田被浑浊的河水无情淹没。程正华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不安,他和伙伴们沿着河岸小心翼翼地前行,仔细查看水情,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
不知不觉,已至中午时分。程正华感觉双手沾满了泥土,十分难受,便打算到田里洗洗手。当他路过村边大市河汪家咀一个港坎时,眼角的余光瞥见被河水冲刷的河岸上,有一个碗口大的 “疙瘩”。这个 “疙瘩” 看起来十分突兀,旁边正好有一棵木梓树,其周围散布着夹有小河卵石的灰褐色沙土,仿佛在诉说着它的与众不同。
起初,程正华以为这个疙瘩是个普通的木蔸,便走上前去,双手握住,用力摇晃,试图将它拔出来。然而,这个 “疙瘩” 却纹丝不动,仿佛生了根一般。程正华心中涌起一股好奇,他蹲下身子,用手指一点点地剥去粘在疙瘩上的泥土。随着泥土的剥落,一个金属质地的东西逐渐显露出来,而且上面还长着一对形似 “羊角” 的奇怪凸起。
“这是啥玩意儿?” 程正华不禁自言自语道,他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决定一探究竟,把这个怪东西刨出来。此时,另外三位伙伴也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但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于是,四人齐心协力,开始掏挖这个神秘的物体。由于泥土被雨水浸泡后变得十分松软,挖掘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每挖一下,周围的泥土就会迅速坍塌回填。但他们没有放弃,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努力,这个神秘器物终于重见天日。
程正华试着抱起这个器物,瞬间感觉一股沉甸甸的力量压来,他不禁惊呼:“好家伙,这玩意儿怕有近百斤重!” 众人定睛一看,发现这是一个既像圆形又像锥形的东西,表面布满了厚厚的泥土,让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他们赶紧将这个器物抬到河边,用水仔细地擦洗了好几遍。随着泥土的洗净,一个造型奇特的鼓状器物展现在他们眼前。
四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讶。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鼓,它的材质明显是金属,可又不像是常见的铁或铜。程正华试探性地用手轻轻敲了敲鼓面,“咚” 的一声沉闷声响传来,在空旷的河边回荡。这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这到底是个啥鼓啊?” 其中一位伙伴忍不住问道。
“管它呢,先抬回村里再说!” 程正华说道。
于是,他们找来绳子与抬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合力将该鼓抬回了村中,放置在祖屋堂屋内。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村子里传开。全村几百村民闻讯,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把祖屋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个 “稀奇” 玩意儿的真容。人群中议论纷纷,各种猜测不绝于耳。
“我看这面鼓是金子做的,你瞧这分量,多沉啊!” 一个村民瞪大了眼睛,满脸羡慕地说道。
“别瞎说了,金子哪会长成这样,我看是铜做的。” 另一个村民反驳道。
这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惊讶得张开大嘴,大声嚷道:“这面鼓可不简单,说不定是无价之宝!程正华,你这下可发财了!”
众人的情绪愈发高涨,还有村民找来了一杆秤,费了好大劲才把鼓称了一下,结果显示这面鼓有 85 斤重。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人突然想到,这么奇特的东西,会不会是文物呢?于是,赶紧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启程前往大市村。当他们看到这面造型古朴、纹饰繁缛的铜鼓时,心中一阵激动。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绝非普通器物,实属罕见。工作人员们深知文物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在村里做起了文物宣传和征集工作。他们耐心地向程正华等几位发现者讲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告诉他们这些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属于全体人民。
程正华和伙伴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朴实善良,深明大义。在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同意将铜鼓上交给国家。他们的举动赢得了在场村民的阵阵掌声。
程正华老人
为了表彰程正华发掘文物、主动上交的功绩,崇阳县委和县政府特意在程正华所在的村里召开了一场隆重的群众大会。那一天,村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地来到会场,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程正华站在主席台上,县委领导亲自为他颁发奖状,还给予了他个人奖励金 20 元钱,同时赠送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参与抬鼓的程国章、程国为、程昌敏等三人,也分别得到了奖状与《毛泽东选集》,还共同分享了另外 20 元钱的奖金。此外,上级部门考虑到村子的发展,又奖励给该村村集体一套锣鼓、一辆拖拉机和一部电影放映机。这些奖励不仅是对他们行为的肯定,更是为村子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北省文物考古专家的耳中,他们立刻赶赴崇阳。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对铜鼓进行了初步鉴定,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初步断定铜鼓的铸造年代为殷商。这个结论一出,再次引起了轰动。随后,湖北省博物馆又派专家再次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铜鼓出土周边范围进行了细致的钻探。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古遗址和古墓葬痕迹。
湖北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后称,程正华发现的这面铜鼓,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鼓。这面铜鼓高 75.5 厘米,鼓面直径 39.5 厘米,重 42.5 公斤,其具体铸造年代为距今 3000 多年的商代晚期。它也是仅存世上的两面商代兽面纹青铜鼓(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外一面为 “双鸟鼍鼓”,流失在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从纹饰上判断,其铸造年代比崇阳发现的这面鼓略晚。
崇阳县出土的这面青铜鼓,造型与今天的鼓在基本形制上几乎相同,这充分说明鼓的基本形制在商代已经形成,并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该鼓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珍品,是青铜器中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进程。
此后,这面商代铜鼓作为国宝级文物,开启了它的传奇之旅。它曾入选 “中华文物精品展展品”,被送往美、英、法和香港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在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它也公开向世人展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8年9月26日,在崇阳县一批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在湖北省博物馆和崇阳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程正华老人在湖北省博物馆里,重新见到了当年由他发现的铜鼓。
如今,每当人们看到这面铜鼓,仿佛都能听到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来的激昂鼓点,那是历史的回响,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见证。而程正华等普通农民的发现故事,也如同这面铜鼓一样,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佳话。
来源:汉武帝的夜光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