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军事才能卓越,建国后却待在体育部门,主席为何会这样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7:21 2

摘要:不少了解历史的人都有个疑问:贺龙是能领兵打仗的硬角色,从南昌起义打到解放大西北,硬仗恶仗没少打,怎么新中国成立后,没继续留在军队,反而去管体育了?这事儿,得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贺龙的经历和国家的需求慢慢说。

不少了解历史的人都有个疑问:贺龙是能领兵打仗的硬角色,从南昌起义打到解放大西北,硬仗恶仗没少打,怎么新中国成立后,没继续留在军队,反而去管体育了?这事儿,得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贺龙的经历和国家的需求慢慢说。

先说说贺龙的军事底子,那可不是吹出来的。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兵权。起义部队里,他的部队战斗力最稳,打主攻、守阵地,从来没掉过链子。后来到湘鄂西搞根据地,他白手起家拉队伍,组建红二军团,再到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和任弼时一起,硬生生在敌人的“围剿”里站稳了脚跟。那时候根据地条件苦,缺枪少粮,他带着战士们挖野菜、打游击,好几次被敌人包围,都凭着灵活的战术突围出去,连蒋介石都头疼这个“贺龙”。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带着部队直奔晋西北。当时冀中地区日军扫荡得厉害,老百姓日子苦,他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开过去,打了齐会战斗——那回日军有七百多人,还带着毒气弹,贺龙亲自在前线指挥,打了三天三夜,把日军全歼,这仗也成了八路军平原作战的经典战例。后来到了解放战争,他跟着彭德怀打大西北,解放西安、攻兰州,部队纪律严,走到哪儿都帮老百姓干活,当地老乡见了都喊“贺龙的队伍来了”。这样的人,论军事才能,绝对能在军队里挑大梁。

可新中国成立后,情况不一样了。仗打得差不多了,国家要搞建设,各行各业都缺人,体育这块儿更是块“空白地”。那时候中国还背着“东亚病夫”的帽子,国际上体育赛事没咱们的份儿,国内老百姓体质也差,学校里没像样的操场,工厂里没体育活动,连个全国性的运动会都没办过。毛主席看在眼里,觉得体育不是小事,要增强国民体质,要在国际上争口气,必须把体育搞起来。

那选谁来管体育呢?毛主席想到了贺龙。为啥是他?首先贺龙会做群众工作。他从闹革命开始,就特别会跟老百姓打交道,拉队伍的时候能让农民自愿参军,搞根据地的时候能让老乡主动送粮,体育工作要发动全国人参与,从学校到工厂,从农村到城市,没这个本事可不行。其次贺龙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当年打硬仗不怕敌人,搞体育也不能怕“东亚病夫”的帽子,就得有这种敢闯敢干的人领头。

还有个细节,贺龙本身就爱体育。他年轻的时候会骑马,能摔跤,打仗间隙还跟战士们一起打篮球、练武术,不是那种对体育一窍不通的人。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贺龙接到任命的时候,一开始也有点懵——毕竟打了一辈子仗,突然管体育,心里没底。但他知道这是国家需要,没犹豫就接了,还说“只要能为老百姓办事,干啥都行”。

接下来的日子,贺龙把搞军事的劲头用到了体育上。他先抓基础设施,全国各地建体育场馆,北京工人体育场、首都体育馆这些现在还在用的场馆,都是那时候动工的。然后搞群众体育,推动“劳卫制”,要求学生、工人每天锻炼,学校里开体育课,工厂里办运动会,连农村都有了篮球场。他还抓专业队伍,从全国各地选运动员,亲自去训练基地看队员们训练,跟教练聊战术,有时候还会跟运动员一起打场球,鼓励他们“要给中国人争口气”。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贺龙忙前忙后,从场馆建设到赛事安排,都亲自盯着。那届全运会有两万多运动员参赛,老百姓都挤着去看,连偏远地区的人都听着广播关注赛事,全国的体育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后来中国运动员开始参加国际比赛,乒乓球、体操慢慢出成绩,贺龙比谁都高兴,还跟队员们说“以后要拿更多冠军,让世界看看中国人的样子”。

有人说,贺龙要是继续留在军队,肯定能有更大的军事作为。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搞体育,贺龙站了出来,而且干得很出色。他在体委干了十几年,把“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扔了,让老百姓的体质提了上来,还为中国体育打下了基础。后来很多老运动员回忆,贺龙待他们像亲人,训练时严格,生活上关心,跟当年在部队里带兵一样。

现在回头看,毛主席选贺龙管体育,不是不看重他的军事才能,而是知道他能把军事上的本事用到体育上,能把这件关系到全国人的大事办好。贺龙不管是打仗还是搞体育,都抱着“为国家、为老百姓”的心思,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来源:卡布奇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