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已成为多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贯维护多边主义原则,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坚定立场。这次事件源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征收高达50%的关税,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压力。
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已成为多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贯维护多边主义原则,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坚定立场。这次事件源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征收高达50%的关税,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压力。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于2025年8月21日在新德里公开表态,强调“沉默只会让恶霸大胆”,直接批评美国行为,这不仅是为印度发声,更是为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代言。
美国关税措施的实施背景在于其试图限制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自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扩大了对贸易伙伴的关税范围,先从10%基线起步,后逐步升级。
针对印度,美国于8月6日签署行政令,将关税从25%提高到50%,并于8月27日生效。这项政策覆盖印度出口的纺织品、珠宝和农产品等领域,预计导致印度损失数百亿美元。
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石油进口占总需求的35%以上,继续从俄罗斯采购廉价原油,以保障国内能源稳定和民众生活成本。美国此举表面上针对俄罗斯资金来源,实质上干扰了他国主权决策,体现了单边主义的核心特征。
中国大使的表态选择在新德里一个名为“上合峰会2025:重置中印关系”的研讨会上发出,时机敏感。徐飞洪指出,美国长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却如今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向各国索要高价。这种做法破坏了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体系。
中国明确表示,将坚定与印度一道维护这一体系。这番言论迅速在国际媒体传播,印度多家主流媒体如《印度时报》和《印度斯坦时报》以头条形式报道,视之为中方对印度的战略支持。相比以往外交场合,此次表态更具针对性,直接将美国比作“恶霸”,凸显中国对单边霸凌的零容忍态度。
从中印关系演变来看,这次事件标志着双边合作进入新阶段。2020年边境摩擦后,中印一度紧张,印度加强与美国的四方机制合作,并限制中国投资,导致贸易额下滑。但2024年10月莫迪与中国领导人在喀山会晤后,关系逐步回暖。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长王毅访印,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第24轮边界特别代表对话,达成十点共识,包括重开边境贸易点和恢复航班。
贸易额已反弹至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承诺向印度供应化肥、稀土和隧道掘进机,这些物资对印度至关重要:化肥稳定农业产量,稀土支撑电子制造业,掘进机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与过去零散的援助不同,此次合作注重技术转移,帮助印度实现本土化生产,降低供应链风险。
特朗普政府的反应暴露了其政策困境。面对中国大使的全球通告,美国于8月下旬取消原定关税谈判,并通过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发声,强调“印度与中国不可相提并论”,威胁若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二级制裁。
这与美国以往对欧盟或日本的处理形成对比,后者往往通过部分让步维持同盟关系,而对印度强硬施压,却引发反弹。特朗普试图通过“分而治之”策略瓦解新兴经济体联盟,但中国经验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奏效。
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通过对等关税和产业链优化,不仅化解压力,还推动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升级。印度如今借鉴此路径,探索对美农产品征收关税,并转向中东和拉美市场多元化出口。
事件的核心在于大国尊严与国际秩序的博弈。中国大使的言论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外交一贯原则的体现:不做沉默旁观者,敢于亮明底线。这与美国“先打再谈”的套路截然不同,后者往往导致谈判桌上的不平等。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框架,推动中印在反恐、能源和贸易领域的协作。
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赴天津出席上合峰会,这是七年来的首次访华,标志着高层互动从外长代劳转向总理亲临。峰会预计讨论边境管理、跨境河流合作和数字支付互联,这些议题不同于以往单纯边界谈判,更注重互利共赢,推动关系从修复向深化转型。
特朗普坐不住的根源在于害怕对手团结。美国过去对韩国或日本施压时,常以个别豁免维持影响力,但对中国和印度同时出手,暴露其策略的局限。
中国分享的反制经验,成为全球借鉴的对象。印度通过本土制造激励计划,升级产业链,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产,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推动南南合作。事件影响深远,不仅削弱美国单边主义,还强化上合组织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作用。
中国一贯有战略自信,不靠小动作,而是摊开道理,敢于反击。这次支持印度,不仅是为邻国撑腰,更是捍卫全球多边秩序。特朗普的强硬虽带来挑战,但也暴露其孤立趋势。中国经验告诉我们,团结才能共赢,沉默只会助长霸凌。
未来,上合峰会将成为关键节点。莫迪与中国领导人会晤预计深化十点共识,聚焦高铁合作和绿色能源。这些进展不同于过去零散对话,更具系统性,推动两国经济互补。
中国大使的全球通告,已在国际舞台上为发展中国家树立典范,特朗普的坐不住,正是这种团结力量的体现。
来源:罗马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