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脖子上的小疙瘩越来越大了,不会是癌症吧?”无意中摸到耳后有个花生大小的硬块,原本以为只是上火,直到肿块开始发红、疼痛,甚至影响转头,才慌忙赶来医院。
“医生,我脖子上的小疙瘩越来越大了,不会是癌症吧?”
无意中摸到耳后有个花生大小的硬块,原本以为只是上火,直到肿块开始发红、疼痛,甚至影响转头,才慌忙赶来医院。
这样的场景在门诊屡见不鲜。淋巴结,这个藏在身体角落的“微型哨兵”,一旦发出警报,总能让人心头一紧。但你知道吗?90%的淋巴结肿大并非绝症信号,而是身体在向我们传递重要信息。
淋巴结是什么?
淋巴结是我们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一个个小小的“边防哨所”,遍布全身。它们主要分布在颈部、腋下、腹股沟、锁骨上等部位,正常情况下很小,直径约0.2-0.5厘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我们通常摸不到也感觉不到。
每个淋巴结里驻扎着大量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它们24小时不间断工作,负责过滤淋巴液,捕捉和清除体内的细菌、病毒、异常细胞等“入侵者”,是我们身体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
当附近区域发生感染或出现其他问题时,淋巴结就会“加班工作”,里面的免疫细胞大量增殖,导致淋巴结肿大,这是我们能摸到它们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淋巴结会肿大?常见原因有哪些?
反应性增生(良性肿大):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80%。当附近组织发生感染或炎症时,淋巴结作为免疫器官会积极反应,导致暂时性肿大。例如:
1. 感冒、咽喉炎、牙周炎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2. 乳腺炎、上肢感染可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
3. 下肢感染、生殖系统炎症可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这种肿大通常伴有疼痛或压痛,表面光滑,可推动,随着原发病好转而逐渐缩小。
1. 淋巴结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颈部,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可能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淋巴结肿大。
恶性肿瘤:
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转移癌:其他部位的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导致淋巴结肿大。如胃癌可能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肺癌可能转移到右锁骨上淋巴结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等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如何判断淋巴结肿大是否危险?
1. 看大小:通常直径超过1厘米才被认为有临床意义(腹股沟区超过1.5厘米)。但大小不是唯一标准,需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2. 看质地:良性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较软;恶性肿大的淋巴结往往质地坚硬,有时像石头一样硬。
3. 看活动度:良性淋巴结表面光滑,可推动;恶性淋巴结可能相互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位置固定,不易推动。
看伴随症状:
如果伴有红肿、疼痛、压痛,多是炎症表现
如果是无痛性、进行性肿大,需警惕恶性肿瘤
如果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6个月内下降超过10%),需要特别重视
看持续时间: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在2-4周内随炎症消退而缩小。如果肿大持续存在甚至继续增大,超过4周仍不消退,需要就医检查。
需要做哪些检查?
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手段:
1. 血液检查:血常规、炎症指标、EB病毒抗体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2. 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以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3. CT/MRI检查:了解深部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4. 淋巴结活检:当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时,会进行活检,这是诊断的金标准。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应对?
1.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安全性行为,避免性传播疾病。
2.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戒烟限酒。
3. 学会自我检查:每月一次,用手指轻柔触摸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区域,注意有无肿块或肿大。检查时手指并拢,用指腹轻轻打圈触摸。
及时就医:
发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1. 无明确原因的多处淋巴结肿大
2. 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4周,或不断增大
3. 淋巴结质地硬、固定不活动、无压痛
4. 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5. 伴有呼吸困难、腹痛、骨痛等症状
身体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淋巴结肿大就像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在告诉我们:身体正在积极对抗入侵者!但有时,它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
重要的是不恐慌、不忽视,学会观察判断,及时就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问题的关键。
来源:快乐的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