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的“和合同音”外交沙龙上,来自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上合国家的驻华外交使节在一曲《高山流水》中畅谈佳话,就“朋友”“义利观”等主题表达了多元丰富的观点。
中国人追求“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么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友谊观?
在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的“和合同音”外交沙龙上,来自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上合国家的驻华外交使节在一曲《高山流水》中畅谈佳话,就“朋友”“义利观”等主题表达了多元丰富的观点。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的“和合同音”外交沙龙
中国日报社副社长朱宝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在活动伊始发表致辞。朱宝霞表示中国人的知音情结、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美美与共”的包容精神;赵刚强调了对话与互鉴对于当今世界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积极意义。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分享了殷墟甲骨文和“高山流水”典故的文化意涵。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参赞、副馆长格兹德·奥兹图尔克(Gozde Ozturk)、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新闻公使曼苏尔·阿里·梅蒙(Manzoor Ali Memon)分别结合本国文化表达了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独到见解。
甲骨文里的“朋友”之道
宋毅院长在沙龙现场展示了殷墟甲骨文中的“朋”“友”二字,引发外交官们的浓厚兴趣。
“‘朋’字像两串贝壳相互支撑,‘友’字似两只手同向伸展。”曼苏尔·阿里·梅蒙公使说他希望巴基斯坦和中国能一直做“好朋友”,互相支撑、促进彼此发展。
格兹德·奥兹图尔克也表示,在北京生活的两年半时间里交了很多新朋友,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国人的真诚。“与中国人结下的很多友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患难见真情的“铁杆兄弟”
曼苏尔·阿里·梅蒙公使在聆听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之后感叹道:“我始终相信,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依然陪伴你的人。”
而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还现场朗读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专门为活动写的信。大使在信中表示,中巴在政治与经济合作之外,更多的联系植根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共同价值观以及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土耳其版“为朋友两肋插刀”
“为了朋友,你甚至可以生吃一只鸡。”
这句土耳其谚语完美呼应了中国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格兹德·奥兹图尔克认为,真正的友谊绝非无休止的算计,更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而是在于实现双赢。
讨论期间,几位使节和专家还分别体验了毛笔书法,在墨香雅韵中感受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
嘉宾现场体验书法
沙龙全程将于8月30日(周六)晚7点
在视频号、微博、Facebook、X等
社交平台的中国日报官方账号进行直播
我们在沙龙现场不见不散!
外交沙龙是由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Hello外交官》栏目承办的文化外交活动,邀请驻华外交使节和中外学者参与圆桌讨论,体验中外文化,共话世界和平与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