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黑海西北部空域,一架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5S战斗机以凌厉姿态贴近美国海军P-8A“海神”反潜巡逻机。这场拦截行动看似常规,却因一个细节显得非同寻常。P-8A机腹下方首次确认搭载了AN/APS-154先进机载传感器系统,这款神秘雷达此前仅存在于情报报
8月28日,黑海西北部空域,一架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5S战斗机以凌厉姿态贴近美国海军P-8A“海神”反潜巡逻机。这场拦截行动看似常规,却因一个细节显得非同寻常。P-8A机腹下方首次确认搭载了AN/APS-154先进机载传感器系统,这款神秘雷达此前仅存在于情报报告的只言片语中。
从俄军战机拍摄的画面可见,这个长约4.5米的流线型吊舱通过特种任务吊舱部署机制(SMPDM)向下延伸,使雷达阵列能够获得360度无遮挡视野。这种独特设计使其能够同时扫描海面舰艇、水下潜艇和陆地目标,堪称全球首款真正实现海陆空一体化监视的机载雷达系统。
据雷神公司泄露的技术文档显示,AN/APS-154采用第三代氮化镓有源相控阵技术,工作在Ku波段,最远可探测400公里外的航母类目标。其合成孔径成像分辨率达到惊人的0.3米,即便在恶劣海况或夜间条件下,仍能清晰识别舰艇细节。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具备“移动目标指示”功能,可同时追踪256个海上移动目标,这使黑海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处于实时监控之下。
黑海面积仅42.4万平方公里,却是当今世界电子对抗强度最高的“电磁峡谷”。此处聚集着俄军克里米亚的“摩尔曼斯克-BN”短波干扰系统、S-400防空系统的91N6E雷达、以及部署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美军选择在此测试新型雷达,显然是要在最严苛的电磁环境中检验其抗干扰能力。
APS-154的频段选择颇具深意——Ku波段既能保证分辨率,又兼具一定穿透云雾能力,恰好针对黑海地区常见的阴雨天气。其采用的跳频技术和数字波束成形功能,可有效对抗俄军著名的“希比内”机载电子对抗系统。此前在叙利亚的较量中,苏-35的L175M电子战系统曾成功干扰过P-8A的AN/APY-10雷达,但这次新雷达的亮相可能改变电磁博弈的态势。
执行拦截任务的苏-35S同样经过特殊配置。画面显示该机翼尖挂载着L265“希比内”-M电子战吊舱,进气道下方则可见OLS-35红外搜索跟踪系统。这种配置表明俄军早有准备——不仅要进行视觉识别,更要收集新型雷达的电磁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架苏-35S始终保持在P-8A侧后方约300米位置,这个角度既能监控美机动作,又处于机腹雷达的扫描盲区。飞行员显然深谙电子对抗之道:通过保持特定角度,既避免触发对方告警系统,又能用OLS-35系统悄无声息地记录吊舱的热特征信号。
目前美军拥有125架P-8A,其中至少12架常驻意大利西戈内拉基地,轮番在黑海执行任务,此次APS-154的部署是北约“联合地面监视”体系升级的关键环节。该雷达获取的数据可通过MADL数据链实时传输给“全球鹰”无人机、RC-135W侦察机,乃至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形成立体的情报网络。
APS-154的陆地成像能力使其能够监控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部署、新罗西斯克港的舰艇调动,甚至深入顿巴斯地区观察地面部队动向。这种能力对乌克兰战场具有直接意义——美军可以获得俄军后勤补给线的实时影像,为乌军打击行动提供目标指示。
苏-35与P-8A的较量可追溯至2016年的叙利亚战场。当时俄军通过在赫梅米姆基地部署的“铠甲-S1”防空系统与苏-35联动,曾成功驱离多架试图接近拉塔基亚港的P-8A。但此次黑海交锋呈现出新特点:双方都升级了电子战装备,博弈重点从单纯的物理拦截转向电磁频谱控制。
5月份苏-35在波罗的海与波兰战机的“近距离接触”,以及7月份与爱沙尼亚海军舰艇的对峙,都是这场大国博弈的多战场呈现。
APS-154雷达的出现,标志着海上侦察进入“全域感知”时代。传统上反潜巡逻机的雷达专注于海面搜索,对地观测则依赖其他特种飞机。如今一台雷达同时解决两大任务,不仅降低成本,更缩短了“发现-识别-决策-打击”的杀伤链时间。
俄军显然意识到这种威胁。消息人士透露,第4++代战斗机苏-57已开始测试新型S-111电子战吊舱,其频率覆盖范围正好包含Ku波段。同时,黑海舰队近期加速换装“铠甲-M”舰载弹炮合一系统,就是针对低空慢速侦察机的威胁。
这场黑海上空的较量,表面看是战机间的短暂相遇,实际上是两国军事科技体系的全面测试。美军通过实战环境检验新装备,俄军则收集电子特征完善数据库。这种“空中对峙”虽不会立即引发冲突,却在不断积累战术数据,为未来可能的高强度对抗做准备。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