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网红商业」为何纷纷走向没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8:01 1

摘要:广州太古汇的霓虹依然璀璨,但曾经单日排队3000桌的文和友已悄然谢幕。这个曾用5000平方米空间重构市井烟火的“城市记忆博物馆”,最终在日均不足200人消费的冷清中结束了这场文化实验。它的退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实体商业网红经济的集体困境——当消费者用脚

观察 OBSERVATION

当 "造景税" 失效,谁能逃出从现象级到边缘化生存焦虑?

中购联铱星云商新媒体中心

PART.01

现象级造景式餐饮IP

何以边缘化?

广州太古汇的霓虹依然璀璨,但曾经单日排队3000桌的文和友已悄然谢幕。这个曾用5000平方米空间重构市井烟火的“城市记忆博物馆”,最终在日均不足200人消费的冷清中结束了这场文化实验。它的退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实体商业网红经济的集体困境——当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速度超过资本造梦的节奏,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情怀泡沫”注定要回归商业本质。

作为造景式餐饮的代表,文和友的复古场景与广州CBD的现代化商圈形成强烈反差,其“老破小”风格被本地人视为“CBD中的一块疤”,在拥有真正丰富城中村文化的广州,不少消费者也称其为“塑料城中村”。广州作为“美食之都”,拥有众多老字号茶楼、街头大排档等成熟的市井餐饮体系,消费者对“高价伪市井”的容忍度极低。文和友的“场景溢价”在本地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事实上,深圳文和友也在反复经历着市场的考验。项目初期尝试“本地化”,如2021年主打“老街蚝市场”,试图以生蚝主题融入深圳海鲜文化,但因场景与产品适配性不足,导致消费者兴趣快速消退。此后又转型为“湘里湘气”,引入笨罗卜、杨裕兴等湖南餐饮品牌,强化长沙文化标签,但这一调整暴露了品牌在“长沙基因”与“深圳特色”之间的战略摇摆。

在广州、深圳相继折戟后,文和友今年再度发力。2025年1月底,文和友商管出品的文和友太原首店——钟楼街1990开启试营业,这也是文和友继广州、深圳后在省外开的第三家店,该店复刻了老太原柳巷、钟楼街、副食品市场、常青菜市场等当地上世纪90年代经典生活场景,不过,与广州文和友、深圳文和友明显不同的是,目前钟楼街1990并无“文和友”同名品牌餐饮门店。此外,文和友在官方微博、公众号也未曾为该店宣传。其后续的运营,有待时间的验证。

PART.02

在地化网红新物种商业

体集体退烧?

文和友的品牌困境折射出中国网红商业的结构性困局。网红商业体在初期效应之后沦为“快闪店”已不足为奇,背后是消费者审美阈值跃迁与商业体创新滞后的根本性矛盾——当市场从场景猎奇转向价值深挖,单纯的空间复制策略已难以为继。

以北京和平菓局为例,该项目曾凭借场景考古学手法重构民国北平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其沉浸式场景构建仅停留在表层符号堆砌(如糖葫芦摊、老式照相馆等),缺乏对文化肌理的深度挖掘。随着时间推移,项目未能建立有效的内容迭代机制,核心场景多年未更新,导致游客新鲜感逐渐消退。至2024年,项目不仅客单价大幅下降,商户续租率也显著降低,折射出“首店经济”的致命缺陷:在未建立内容迭代机制的情况下,项目最终退化为旅游集散地的拍照背景板,彻底丧失了在地性文化价值。

福州 M17 文化广场地处福州市中心,与热门旅游点三坊七巷毗邻,自开业便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将福州本土文化融入商业空间,精心打造集餐饮、零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多元业态,迅速吸引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一跃成为福州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弊端逐渐暴露。消费者反馈,广场内近半店铺大门紧闭,商业氛围寡淡。这背后折射出运营管理短板,业态布局混乱无序,致使不少店铺难以为继。加之同类文化商业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M17 文化广场曾经独一无二的优势不再突出,消费者选择面拓宽,客流量大不如前,往昔热闹非凡的场景渐渐归于平淡 。

武汉利友诚,曾凭借以老武汉文化为核心打造的复古场景,将武汉的老街、老巷与老建筑一一还原,融入诸多极具武汉特色的元素,开业之际迅速揽客,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瞬间跃升为武汉炙手可热的打卡胜地 。其独特环境与氛围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一度人气爆棚。

但好景不长,经营短板逐渐暴露,餐饮品质与价格备受诟病,菜品质量时好时坏,价格与实际品质严重脱节,令不少消费者大失所望。在文化呈现上,主要依赖传统的装修与场景布置,缺乏新颖展示手段与互动体验,难以持续抓住消费者眼球。而且在运营中,未能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及时顺应消费者需求做出调整与创新,后期宣传推广更是乏力,热度渐消,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遗忘,从曾经的现象级走向没落 。

温州山根音乐艺术小村,前身为瓯海茶山的城中村,2019 年成功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文艺气息的网红打卡地。潺潺的溪流、古朴的石桥、错落有致的复古建筑,迅速捕获年轻人的心。然而好景不长,近两年小村却遭遇了 “滑铁卢”。

由于前期改造时,部分建筑质量不过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运营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导致景区内物价居高不下,让游客望而却步。更糟糕的是,小村的河道因缺乏有效治理,水质逐渐变差,散发异味,昔日的诗意美景大打折扣,人流量骤减,不少商户无奈之下黯然撤出,曾经热闹非凡的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光彩 。

PART.03

2025在地化网红

商业进化论

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实体商业正经历着从“眼球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范式革命。那些在退潮中逆势上扬的案例,揭示了未来的生存法则:

在地化深耕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壁垒。喜茶在西安推出“甑糕羊乳茶”,将地方小吃转化为现象级产品,单店日销突破800杯。长沙文和友通过“小龙虾+非遗市集”模式,使复购率显著提升。这些案例时刻印证着,文化IP需要解码重组,而非简单复制符号。

轻量化运营成为破局关键。成都Regular源野通过保留社区原生植被,引入小众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坪效显著提升。上海“凡几市集”通过月度主题更新,单场营收突破120万元。数据显示,轻资产项目回报周期比重资产缩短,证明内容创新比空间改造更具生命力。

而梳理2025年筹开商业项目中的在地化网红商业项目不难发现,网红新物种正呈现三大进化特征。

一来是城市共生型项目的进阶。比如北京环球影城旁的“湾里”微度假小镇,通过“轨道+商业”模式激活副中心。该项目由京投公司、首旅集团、城建集团联合开发建设,投资超百亿,总开发规模近50万平方米,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开业。项目包括王府井奥莱、汀云小镇和诺岚酒店三大板块,其中王府井奥莱将成为北京最大的奥特莱斯商业中心。

再比如上海普陀MOXY酒店,该项目将石库门里弄改造为潮牌酒店,成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其次是主题乐园向在地化迭代的商业。如上海乐高乐园,将融合江南水乡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乐园。

此外,则是科技赋能新物种。比如落地科创之都深圳的深圳华发冰雪世界,将通过AR赋能等提升消费者场景体验。

实体商业的人、货、场逻辑不断演变。无论是基于一座城市内里去孵化本土的在地化新物种商业,还是想要走出去到其他城市探索新生的在地化网红商业,凭借单纯的造景式网红打卡场所,已经无法吸附长尾流量。

未来的在地化商业,是从流量争夺到留量运营的竞争,品牌需要转换消费者“博弈”的思路,通过会员体系与社群运营提升长期复购率,如阿那亚三亚启动“候鸟会员”计划,通过精准营销增强用户粘性。

同时,场景的营造也将逐渐从空间造景向内容深耕过度,从网红打卡到生活提案转化。比如上海“1933老场坊”引入月度艺术驻留计划,持续更新文化内容,通过提高内容更新频率吸引复逛、复购等。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2025 年趋势报告指出:“未来的网红项目,将是城市文化的容器、生活方式的提案者、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展望前路,在地化网红商业唯有深挖城市独特文化脉络,无论是古老的民俗传说,还是独有的建筑风格,将其全方位融入项目的每一处细节,从空间设计到业态规划,才能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生动容器。

同时,精准洞察不同客群对品质生活的多元追求,通过创新的商业组合与活动策划,比如打造融合本地特色与潮流元素的生活集市,或是举办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体验工作坊,担当起生活方式提案者的角色。

在科技浪潮下,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利用 AR、VR 为消费者创造虚实相生的新奇体验,借助大数据优化运营管理,使其成为科技创新落地的前沿试验田。如此,在地化网红商业方能突破当下困境,在激烈竞争中长盛不衰,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华丽转身,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

来源:中购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