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我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7:59 1

摘要:周一上午,先放三段音乐。原本我只想放一首,发现居然都不需要开 VIP 会员才能听,那就索性都一口气都贴上来。没有什么深意,我写这文章的时候,Tidal 刚好随机播放到这位 Ciaran Delany,觉得很好听,想让大家也都听听,如此而已。

周一上午,先放三段音乐。原本我只想放一首,发现居然都不需要开 VIP 会员才能听,那就索性都一口气都贴上来。没有什么深意,我写这文章的时候,Tidal 刚好随机播放到这位 Ciaran Delany,觉得很好听,想让大家也都听听,如此而已。 (以上99 字不算钱,正文从此处开始) 我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大多数人也会公开承认这一点。但如果都这样想,媒体就没法做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看到针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密集报道,然后就是密集讨论,最后就是密集争吵,广告所需要的流量就那么产生出来。 为了这样的生意能够继续下去,那么有些生活方式就会被刻意抬高,有些生活方式就会被刻意打压。比如说媒体是由文人和知识分子组成,很自然,他们就会赞美自己的生活,说诗和远方是好的,大理阳朔的漂泊是好的,有阅读音乐电影旅行的生活才是好的。 这样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变成了「凡俗庸常」的生活,就显得无趣无意义,并且看起来「千篇一律」,「一眼就望到头」。强烈的分别念由此产生,人们要在生活中区分出高下,而且对自己现有生活的不满意就广泛地升起。 但少有人意识得到,这其实是从一种定制化生活里出走,投入到另外一种定制化生活。在大理的农耕生活也是一种模式,而且早就已经成熟了,从租小院开始,一直到孩子的所谓「博雅教育」,一条龙都已经安排妥当。就像是浙江、福建的深山里那些被抛弃遗忘的小村,又重新被修葺和装修起来,带着类似的现代建筑风格,变成一间间主厨料理店、咖啡店、手工店、airbnb 民宿,满足那些可以驱车几百公里,非要在深山小村老宅里找寻五星级服务的人们。 我们会知道这些生活方式,只是因为它们被喜欢它们的人反复报道,反复书写。于是,我们就感叹:哎呀,人家过得多么有意思,人家过得那么有追求有品质。并且,越发觉得普通人的生活不值一观,不值一过,没有任何创意和想法。 用全称去描述人是危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他们都不过是」,人和人的差异一向极大。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执行力和创意。这里我要说两个地名,你看看自己知道不知道: 第一个地名叫甘海子,听说过吗?知道在哪里吗?你多半是不知道,它在云南,距离昆明很近,很多年前就通火车,是一座正在衰败中的小城,但是保有了所有运转一座城市所必须的设施设备以及公共服务。你听过去云南养老,在昆明养老,在玉溪养老,因为媒体报道多,人们讨论多,但你没听说过甘海子,那地方太小,去的都是所谓「普通人」。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那里气候温暖适宜,环境安静简单,距离省会很近,但是房价和生活非常便宜,你都想不到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一处地方,而且呼朋引伴搬迁过去。
第二个地名叫乳山,听说过吗?可能听说过,感觉似乎和大海有关系。对,它在山东,而且靠海。那些喜欢一年四季分明,喜欢看海的人,不去大理丽江阳朔桂林,跑去乳山,花三五万块钱去买下一处农家小院,然后重装修一下,就可以过上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享受自产自吃,晚饭后步行一公里去到海边的生活。这些年因为类似的人太多,当地的农民甚至都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房屋转让方法,包括复杂的所有权证转让合同,以及获得当地村委会认可接纳的方式。 你不曾听说这两个地名很正常,因为这是普通人自己找寻的路,一处是普通人养老地,一处是普通人隐居地。因为他们之中没有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诗人、退役社会贤达,也没有形成文化意义上的聚落,所以不会进入报道,不会被写成新闻故事,更没有人去赞美和推崇这种生活,这种选择。普通人作为新闻猎奇的对象,能被写下来的故事只有鹤岗,反复以此证明处境的局促。 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复诵句子:普通人牛马一样陷入往复循环的生活,彼此的生活大同小异,如同流水线的罐头。与此同时,海南陵水、云南大理、广西北海,这些地方就变得越发熠熠生辉,让人无限向往。而中产阶级则准备阿那亚开到哪里,自己将来就跟到哪里去。
甘海子和乳山可能都是我现在临时编的地名,有这个可能,作家最擅长骗人。但是我的思路你可以拿去借鉴一下,生活是一条如此宽广深邃的河流,你别总盯着河面上那几处礁石激起的小浪花。如果你能稍微转开一点视线,那么你就有可能发现所谓的「普通人生活」即便是在养老和隐居两个小领域内,都有极为丰富和复杂的选择,只是你之前不知道而已。一旦你知道了其中一个,就像是你从浪花处发现了大河的存在,为它的宽广、多变、复杂、丰富而感到震惊。 最妙的地方在于,这一切在没有人报道,没有人写故事的时候,每天就在发生。千百万「普通人」在大地上找寻、迁徙,为自己的生活奔忙,也为自己建造一处栖息之所,努力去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我们这些终日待在网上的人,因为距离生活太过遥远,因为我们盯着网络上有限的内容制造者和机构,反而目光受限。
又因为受到这些种种限制,于是相信了毫无由来的对立:有一种生活更值得过活,另有一种生活全然只剩忍受。必须要在这两种生活中做出选择,必须要坚决支持其中一种生活,排斥鄙夷另外一种,理由可以是反对无聊,也可以是反对作死。事实上,如果媒体并未讲述,你我甚至都不知道有别的可能存在,依然觉得就只有两种选项。网络世界也可以是深井,你我也可能是圈养于其中的青蛙。大家觉得世界不过如此,那只是因为自己并不真正知道生活的模样。 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个人见解。
之前我看到了读者的讨论,也见到了读者之间的争吵。但我不觉得有什么争执的必要,因为既不存在二选一,也不存在所谓的单一「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活在虚假的前提里,活在扭曲的见地里,人就容易感受到束缚,就容易感受到不完满,而生活本身可以纠正一切,校正一切,告诉你:你其实有选择,但全看你有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如果是,那么就总存在着那么一处地方,可以供你安然栖居,心满意足。而且,它有极大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媒体报道里。 你并不需要谁见证,你也不需要谁认可,你也没有任何需要达成的标准,你更没有任何需要贴合的范式,你单纯就是可以

来源:趣闻捕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