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催眠是真实存在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记者采访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疗组组长李宏凌。他表示,影视剧里呈现的催眠往往带有艺术效果,而临床的催眠治疗并非影视剧中的那般神乎其神。
双眼盯着摇摆的钟表,或是凝视一个水晶球,不过几秒便陷入催眠状态,甚至被催眠师“操纵”。这般神奇的场景,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催眠是真实存在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记者采访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疗组组长李宏凌。他表示,影视剧里呈现的催眠往往带有艺术效果,而临床的催眠治疗并非影视剧中的那般神乎其神。
治疗性催眠以安全为前提 是一场“高度专注的白日梦”
催眠治疗注重沟通技巧,尤其是语音语调,有时甚至比语言本身更重要。图为李宏凌与求助者进行沟通。
李宏凌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影视剧中的催眠场景是真实的吗?”
“影视作品中的催眠往往带有艺术加工成分,更倾向于表演性催眠。比如国外有大型催眠秀,会通过各种暗示,引导观众进入催眠状态,像是大型魔术,但也并非对他人的控制。”李宏凌说,他日常所开展的是治疗性催眠是临床心理治疗技术的一种,目的是在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前提下,运用催眠技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他说,表演性催眠和治疗性催眠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治疗性催眠以安全的治疗关系为前提,并且所有操作都会征得求助者同意。
李宏凌介绍,治疗性催眠如同让求助者进入“高度专注的白日梦”。他解释,当人们沉浸在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中时,可能会忘却时间、忘记吃饭,并且跟随剧情或哭或笑,这其实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催眠状态。“我们会通过引导技巧,帮助来访者安全进入到这种专注状态中,帮助他们探索潜意识、处理创伤或调整情绪。”
求助者一般有几种,因情绪引发了躯体反应,如长期失眠、焦虑、慢性疼痛等,或是产生心理创伤,或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外,还有些人通过调整潜意识中的“身体记忆”,改善对面试、演讲的恐惧等。催眠也有禁忌证,比如精神分裂症的发作期,求助者本身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此时如果做催眠,可能会加剧混淆,不利于疾病康复。
进入催眠状态 仍能与医生互动
对于催眠,许多人感到好奇。针对部分疑问,李宏凌给予了解答。
催眠房间长什么样?在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李宏凌的治疗间。房间的陈设很简单,摆有两张沙发,沙发前方是一张干净清爽的小茶几。通常,求助者放松身心,倚靠在沙发上,李宏凌则坐在另一张沙发上,轻声引导。“房间不必很大,最重要的是能提供安全、舒适、不被打扰的环境。”他说。
第一次就诊就可以进行催眠治疗,并得到治愈吗?“其实,我一般不会为第一次见面的求助者进行催眠治疗。首先,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求助者,治疗师没有深入了解,此时让对方进入催眠状态是否有帮助是值得商榷的;其次,绝大部分人不会完全信任第一次见面的人,这是正常的心理防御。只要求助者有抗拒情绪,就难以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李宏凌说,他会与求助者细谈,了解对方的故事、痛苦来源、心理状态、对其有积极作用的媒介等,判断其是否适合催眠治疗,避免对求助者的心理造成二次创伤,而这往往需要很多次沟通。
催眠时,求助者呈现睡着的姿态吗?李宏凌回答,并非如此。他会让求助者以自己舒适的方式进入催眠状态,可以是睁眼,也可以是闭眼。此时,求助者处于放松状态,可能需要倚靠椅子、扶手等,不过仍旧能够与医生互动。“当然,互动不一定是言语。比如,我会说,如果你现在感到放松,那就动动手指,你就能看到面前求助者的手指有轻微的动作。”
催眠需要道具吗?“那应该是影视作品为了画面,特意放置的道具。”李宏凌笑着说,比起道具,催眠更注重的是沟通技巧,尤其是语音语调,有时甚至比语言本身更重要。缓慢、低沉、具有暗示性的语音语调,可以帮助求助者放松,给予对方信任感。
催眠究竟是个怎么样的过程?李宏凌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催眠技巧帮助女儿的一次经历。女儿曾因怕黑不敢自己入睡,他便陪着她闭眼躺在床上,通过每天睡前重复“感到安全时抱娃娃”的暗示,逐渐让孩子将“抱娃娃”与“安全”联结,最终学会自主入睡。
系统学习催眠技术 提高心理治疗效率
李宏凌与催眠的结缘,始于对精神分析的兴趣。2008年,他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厦门市仙岳医院,从线上危机干预热线起步,后转至门诊,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中,他发现部分来访者的症状会反复出现,他与导师探讨过原因,认为可能与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有关。他开始向心理学精神分析方向深入探索,催眠技术正是精神分析学派“祖师爷”弗洛伊德最早与求助者互动的方式。
2018年,李宏凌开始系统学习催眠技术,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催眠治疗师协会(NGH)认证催眠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临床催眠协会(MEG)认证临床催眠师。
学习催眠后,他在治疗中有更多方法帮助求助者放下心理防御,触及他们的潜意识。催眠的技巧在无意间转变为日常的工作习惯,比如面对焦虑的求助者,他会通过放缓语速、降低音量,用声音的“暗示性”引导对方放松。这样的方法,帮助他提高日常心理治疗的效率。
提醒
选择催眠治疗师 首先看执业资质
厦门掌握催眠治疗技术的医生不止李宏凌一人,这些医生的催眠学派不尽相同。“催眠治疗师的相关信息,更多是在小众圈子中传播,较少官方宣传。”李宏凌说。
治疗性催眠属于心理治疗范畴,必须由持证的心理治疗师(卫生系统职称)、心理咨询师(2017年9月已停止认证)、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认证)开展。李宏凌提醒,选择催眠治疗师,首先必须确认最基本的执业资质。
治疗时的体验感也很重要。李宏凌说,治疗中若出现不适,求助者有权随时叫停并讨论。“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让人‘忽略不适’,而是学会关注并照顾自己。”李宏凌解释,真正的治疗关系应允许求助者表达脆弱,而非强行“克服”,否则可能带来二次创伤,“如果一名催眠治疗师让您感到不舒服,且还强制推动治疗进程,求助者需要考虑是否终止治疗。”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