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流量江湖"中,却暗藏着令人忧心的乱象——部分网红为追逐短期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陕西岚皋警方近日查处的一起网络造谣案件,就是这种乱象的典型缩影。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网络红人群体迅速崛起。他们凭借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庞大的粉丝基础,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流量江湖"中,却暗藏着令人忧心的乱象——部分网红为追逐短期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陕西岚皋警方近日查处的一起网络造谣案件,就是这种乱象的典型缩影。
2025年8月26日,陕西岚皋网警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异常:某短视频平台拥有82.3万粉丝的网红"秦川故事",在7月底至8月初期间连续发布多条所谓"陕西洪灾"的现场视频。这些视频画面极具冲击力——汹涌的洪水淹没道路、车辆被冲得七零八落、粗壮的树木拦腰折断......配上煽动性的文字和音乐,迅速引发大量网友转发评论。然而细心的网警发现,这些视频存在明显疑点:画面中的植被类型、建筑风格与陕西当地特征不符;视频标注的拍摄地点与实际天气记录存在矛盾。
经过缜密调查,警方揭开了这场"灾难大片"的真相:所有视频素材均取自其他省份的真实洪灾现场,通过剪辑拼接、添加误导性字幕等手段,硬生生"制造"出一场陕西从未发生过的特大洪灾。更令人愤慨的是,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发现,该账号运营者彭某并非首次使用这种手段。其团队专门收集全国各地自然灾害视频建立"素材库",根据时令热点进行"定制化"加工——春季发布"特大冰雹",夏季制造"城市内涝",秋冬季节则炒作"极端暴雪"。
这种"灾难营销"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调查显示,彭某团队每制造一条爆款谣言视频,不仅能获得平台数万元的流量分成,还能借此承接商业广告。据其本人供述,最"成功"的一条谣言视频曾为其带来单日涨粉8万、广告收入超15万元的"辉煌战绩"。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选择铤而走险。国家网信办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网络谣言类举报量同比激增67%,其中短视频平台占比高达82%。
靠消费灾难、制造恐慌获取的流量,终究是饮鸩止渴。只有坚持真实、传递善意、创造价值,才能赢得公众持久的认可与尊重。当监管利剑高悬、平台责任压实、公众认知提升形成合力之时,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精神家园。
来源:案件聚焦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