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胞波·敏格拉” 为钥,打开跨境民心相通之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4:09 1

摘要:在中国西南边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山水相依、民族相连、文化相融。这片承载着 “胞波”(缅语 “兄弟”)情谊的土地,近年来正以创新之姿探索对缅国际传播新路径——从“一马跑两国”的跨国赛事到手游里的民族文化符号,从多语种融媒矩阵到中缅媒体联合采访,德

在中国西南边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山水相依、民族相连、文化相融。这片承载着 “胞波”(缅语 “兄弟”)情谊的土地,近年来正以创新之姿探索对缅国际传播新路径——从“一马跑两国”的跨国赛事到手游里的民族文化符号,从多语种融媒矩阵到中缅媒体联合采访,德宏州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命运共同体目标,将“敏格拉”(缅语“美好、吉祥”)的愿景融入对缅传播实践,让中缅友好故事直抵人心,为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德宏智慧”与“德宏力量”。

搭建多元平台,以品牌活动深化情感纽带

深厚的情谊源于持续的互动与真实的体验,德宏州在对缅传播实践中,抓住“线下活动 + 情感共鸣”这一核心,着力于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线下交流平台,通过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让“胞波”情谊可知可感、可亲可近。

中缅边境贸易交易会已连续举办多年,这一交易会不仅促成了农副产品、电子产品等跨境流通,更成为两国人民交流互信的“线下信息枢纽”;中缅胞波狂欢节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与人民的节日,每年吸引数万民众参与,傣族孔雀舞、景颇族目瑙纵歌与缅甸传统歌舞同台展演,选美大赛、风情巡游等活动让“共庆佳节”成为最直观的友好表达;“一马跑两国”跨国马拉松赛更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创新之举,选手们从中国瑞丽起跑,穿越国境线,抵达缅甸木姐,体育精神超越国界。

△ 图为中缅胞波狂欢节现场。庄郁葱摄。

△ 图为“一马跑两国”比赛现场。李鹏摄。

2025年1月,德宏州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联合挂牌“胞波・敏格拉” 中缅人文交流基地,为这些品牌活动提供更系统的传播载体。2025年7月,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德宏州与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MNTV)联合创作的微视频《终点的意义》入选“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十佳作品”。该片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路线,而是聚焦几位缅甸普通跑者的备赛日常和参赛过程,用镜头捕捉他们穿越国境时的笑容,与中方志愿者、观众互动的瞬间,从全球近40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情感共鸣,是对“胞波”故事最动人的讲述,也证明了以细腻笔触讲述普通人故事的国际穿透力。

创新融媒矩阵,

以多语言助推中国故事触达更广受众

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德宏州积极构建覆盖广泛、形态多样的全媒体对缅传播矩阵,以拥有深厚历史的缅文报《胞波》为核心,通过多语种实现“精准传播”。

《胞波》是中国唯一公开发行的缅文报纸,在德宏州的努力下,其从单一纸媒升级为“一报六平台”融媒集群,全面入驻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缅甸主流社交平台,实现了传播力的几何级增长。同时,其策划的《胞波带您逛中国》短视频栏目,由中缅双语主持人带领观众体验中国的现代城市、美丽乡村、先进科技和传统文化,凭借活泼的形式和新奇的内容,获得了缅甸年轻网民的喜爱,多条视频被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官方账号转发,塑造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更具创新性的是,德宏州还构建了覆盖汉语、英语、缅语、傣语、景颇语(载瓦支系)等七种语言的社交媒体矩阵,不仅让缅甸民众听懂,也让跨境而居的傣族、景颇族同胞深感亲切。矩阵采用“媒体号(官方‘胞波’账号)+个人号”的联动模式,既保持内容的权威性,又赋予传播人格化和灵活性,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构建起一个活跃的“德宏社群”。

△ 图为 缅甸胞波阅读《胞波报》。杨立摄。

深化媒体合作,以互动互信主导议题设置

国际传播不仅是“我说你听”,更是“双向沟通、互动互信”。德宏州高度重视与缅甸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中缅全媒体高层互访和记者采访常态化机制。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请进来”到“一起拍”,共同主导议题设置,让合作叙事更有可信度。这不仅促进了人员的往来,还推动着新闻资源的共享、报道视角的互换和合作关系的深化。

2025年7月,德宏州成功举办了中缅媒体高端研修班暨“胞波·敏格拉”德宏行国际传播活动。活动邀请了缅甸宣传部官员、缅甸国家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负责人,以及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理论研讨,并深入德宏各县(市),实地探访姐告口岸、瑞丽工业园区、勐焕大金塔等标志性地点,探寻中缅边境合作的最新实例。

双方记者一同采访,共同策划关于中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生改善的报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与联合创作,让缅甸媒体人能够超越道听途说,亲眼见证中国边境地区的发展,亲身感受中缅合作的活力。在中缅建交75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该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两国媒体围绕“胞波友谊、共创未来”主题的同频共振,共同讲述着更具时代感和建设性的中缅故事,极大地增强了传播内容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 图为 中缅媒体高端研修班走进德宏。思治春摄。

年轻化表达破圈,以时尚语言对话Z世代

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未来。德宏州运用全球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时尚语言和数字载体,大胆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成功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Z世代热衷的流行文化产品,展现出强烈的“年轻化”取向。

近年来,德宏州相继开展了中缅抖音挑战赛、“七彩云南 美在德宏”摄影展、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德宏影展等活动,视觉化、互动化地对外展示形象。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当属2024至2025年与腾讯公司的深度合作。该合作项目创造性地将德宏州的孔雀舞、目瑙纵歌、傣族织锦、景颇族图腾等民族文化元素,经过数字化、艺术化再创作后,融入《王者荣耀》《御龙在天》《魂斗罗》《QQ三国》等热门手游的皮肤、界面和道具设计中,使民族文化元素直接触达腾讯平台超过5亿的海内外手游玩家,其中包含大量东南亚年轻用户。

△图为 腾讯合作手游宣传图。

当一位缅甸青年在游戏中操控着拥有“目瑙纵歌”纹饰的英雄时,他不仅是在娱乐,还在无意间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软性”的、有趣的、毫无说教色彩的传播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刻板模式,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全球流行式分发。

挖掘共同历史,以记忆共情凝聚价值共识

历史是构建共同记忆、凝聚价值共识的最佳载体。德宏州深挖与缅甸及东南亚密切相关的南侨机工历史资源,将其作为对外讲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友谊、勇于奉献的生动教材,并以纪念馆为载体打造了对缅传播的重要窗口。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是德宏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窗口,接待了众多来自东南亚的访客,展开跨越国界的对话。同时为了更生动地讲述这段历史,德宏州创新传播形式,创作了南侨机工题材的剪纸动画短片。该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张力,讲述了华侨机工赤诚报国的感人故事,一经推出便被30多家国外媒体转载,极大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025年8月,德宏州还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合作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亚洲世纪》中的《南侨后人》一集。该片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追寻南侨机工后人们的当代生活与精神传承,试图从历史的回响中探寻亚洲共同发展的未来之路。该片预计于9月中旬上映,其制作水准和传播平台必将让南侨机工的故事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国际影响,让年轻一代对“胞波”情谊的历史厚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 马来西亚记者团深入德宏并采访南桥机工后人。郑彬摄。

汇聚侨智侨力,以侨为桥拓展传播渠道

华侨华人是国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2025年5月,德宏州积极“依托侨务资源传播”,成功将第21届东盟华商会引入德宏举办。这是该盛会首次走进中国边境城市,有力地传递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在此次会议期间,德宏州以侨为桥,通过开展产业推介、项目对接、考察调研等“4+1”系列活动,有效地向与会的东南亚华商领袖和企业家宣传了云南乃至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政策、投资机遇和发展前景。依托华商会这一凝聚人心的纽带,德宏州能够充分借用华侨华人深厚的人脉资源和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将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德宏故事以更可信、更易感的方式,传递到东南亚各国的各个层面,以此来拓展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深度,推动合作共赢理念深入人心。

从线下活动到线上矩阵,从媒体合作到年轻化表达,德宏州的对缅国际传播实践表明,有效的国际传播必须是精准的、多元的、创新的和情感的。且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坚持精准施策,深入研究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用对象国语言、目标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和平台进行传播;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将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官方声音与民间交流紧密结合,形成立体传播声势;三是勇于创新求变,大胆运用游戏、短视频等新兴载体,与Z世代对话,抢占传播制高点;四是深挖情感共鸣,从共同的历史、共有的文化、共享的体验中寻找切入点,讲述触动人心的好故事。

△图为东盟华商会。图片来源云南卫视。

展望未来,德宏州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缅甸社会舆情的深度调研,提升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议题设置能力;推动中缅媒体从内容合作向技术合作、产业合作延伸;探索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制作、人员交流机制,以推动“胞波·敏格拉”的国际传播叙事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从“讲好故事”到“共同讲故事”的升华,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缅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