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产业破局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4 16:28 1

摘要:聚烯烃产业迎来变局。一方面,产能扩张仍在持续,利润水平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绿色转型和技术突破带来新机会。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突围破局,快速找到新的增长点?3月22日,“2025亚洲聚烯烃会议(APO)暨2025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CPCDT)”在成都拉开

聚烯烃产业迎来变局。一方面,产能扩张仍在持续,利润水平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绿色转型和技术突破带来新机会。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突围破局,快速找到新的增长点?3月22日,“2025亚洲聚烯烃会议(APO)暨2025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CPCDT)”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奥地利、加拿大、捷克、法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瑞士等国家的近600名代表围绕石化及聚烯烃掀起了一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思想碰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APO&CPCDT2025大会主席 孙文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APO&CPCDT2025大会主席孙文华在致辞中表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分享行业可用的资源和所需技术信息十分重要。因此,两场大会同期举办,为所有科学家搭建一个通用的交流平台很有必要。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韬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韬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尽管石化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趋于放缓,但总体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产业结构和贸易格局正在不断调整,近两年东北亚地区持续新增产能,而其他地区的老旧产能加大退出,体现在贸易格局的变化上,2024年中国的主要化工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而进口量下降,欧洲则恰恰相反,化工产品的进口量增加,出口量减少。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竞争加剧和贸易壁垒又压低了石化产品的总体利润率。展望2025年,产能扩张速度的反弹不可避免,不同地区的差异发展将推动全球石化产业格局持续改变。

烯烃产业链是石化产业的重要门类,随着炼化一体化和煤化工技术的发展,聚烯烃产能显著增长。2024年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新装置投产出现大面积延期,同比增速降至上一年的一半,但总体仍高于全球平均增速。2024—2029年中国有超2000万吨的聚烯烃产能投放规划,伴随老旧产能的淘汰,海外新产能投放速度也将有所变化。与之相对的,全球聚烯烃下游需求的增长可能相对缓慢。科技进步与绿色转型确实给聚烯烃行业带来诸多机遇,但是竞争加剧和贸易壁垒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聚烯烃产业发展将围绕高端化、绿色化和区域化主题。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总经理 黄音国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黄音国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中国化工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和增长机会。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中国化工行业的产能扩张周期即将进入最后阶段。国内需求疲软和原油价格基准下降将在2025年将行业利润率推至谷底,之后随着产能合理化与全球降息周期的同步,利润率将在2026年后半段至2027年进入上行轨道。

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汽车(NEVS)、先进制造和政策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结构性机遇集中在三个战略支柱上:绿色转型(绿氢、CCUS技术、锂电池回收)、技术突破(合成生物学、AI驱动的流程优化、电子化学品的国内替代)和全球供应链重塑(生物基材料出口、设备升级窗口)。

预计2025年的周期性低谷将引发深度整合,使拥有技术创新和低碳战略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了抓住全球能源转型和技术颠覆的战略机遇,中国化工行业必须优先进行智能化升级,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飞跃。

1.煤基可降解材料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 王建立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建立介绍了煤基聚烯烃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实践。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产能规模快速增长,为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提升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化工原料多元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我国煤制油、天然气、烯烃和乙二醇四大类产品产量分别为724万吨、63.35亿立方米、1725万吨、547万吨。折合原油当量超4000万吨,约占我国自产原油的五分之一。

王建立表示,煤化工比石油化工更适合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可降解材料通常含有碳、氧原子组成的酯基结构,并通过酯键的断裂引发降解。因此PLA、PBAT、PBS、PGA等生物可降解产品的原料主要是醇、酸类等含氧化合物。经煤气化所得的合成气富含氧原子,生产甲醇、乙二醇、乙醇酸(甲酯)等含氧化合物,原子经济性好,流程短,成本低。

2022年9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年产5万吨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打通全部生产流程,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根据PGA材料性能特点,研发并试制了以PGA塑料为基础,PBS、PBC、PBAT为辅的共聚/共混改性配方,拓展使用场景。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多种产品牌号和制品加工配方,产品可覆盖《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目录(第一批)》内的所有一次性塑料消费产品。

2.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利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吴长江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长江分享了废旧高分子材料绿色资源化利用。从高分子材料发明以来,已累计生产约150亿吨,废旧高分子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全球范围估计:废旧塑料约72%被填埋或抛弃,14%被焚烧,仅14%被回收利用,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废塑料治理已达成全球共识。越来越多国家不断升级“限塑”“禁塑”措施,全球各国均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废塑料资源化利用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更重视创新突破,产业界更重视规模实施,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对废旧塑料绿色资源化利用的广泛共识和支持。

吴长江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物理回收着力突破回收后材料性能劣化无法多频次回收的共性科学问题,化学回收着力实现回收产物的精准调控,为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引领。二是加快重点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超临界、催化裂解、PET化学解聚、微波裂解等化学回收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富有活力的攻关作战“大兵团”,多路线扎实推进技术攻关。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在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领域的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利用的专利战略分析和布局,切实保护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四是健全标准化体系。废塑料成分复杂,需要对原料、生产过程以及特殊塑料废弃物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制定相关技术规范、产品标准、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及产品质量相关的标准等。

从烧瓶到商业流程

本次大会是APO与CPCDT的首次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从学术端走向工业端的聚烯烃技术。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 Gregory A.Solan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Gregory A.Solan 介绍了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聚合从概念到工业实施的案例。后过渡金属乙烯聚合催化剂为分子络合物提供了多功能工具箱,不仅能够制备高度线性聚乙烯(Fe、Co 体系),还可合成超支化聚乙烯(Ni、Pd 体系)。不断升级的催化剂体系展现出卓越的催化性能、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对聚合物性能(如分子量、分散度、支化度)的精准调控能力。这些进展大多源于靶向配体设计及对螯合特性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基于铁的催化剂目前已应用于线性a-烯烃的生产。

日本三井化学科研发展部部长 Prof. Haruyuki Makio

日本三井化学科研发展部部长 Prof. Haruyuki Makio介绍了催化科学和三井化学。Haruyuki Makio表示,面对当前的气候危机与塑料污染问题,应清醒认识到必须开启新一轮原材料转型——从化石资源转向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非常规原料,必然需要全新技术突破。催化科学将再次成为驱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力量。

韩国亚洲大学教授 Prof.Bun Yeoul Lee

韩国亚洲大学教授 Prof.Bun Yeoul Lee 介绍了PS-PO-PS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传统上通过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高成本氢化工艺制备。Bun Yeoul Lee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一锅法合成类 SEBS 三嵌段共聚物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合成了含苯乙烯基团的二烷基锌化合物((CH₂CHC₆H₄CH=CHCH₂CH₂)₂Zn),然后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CCTP),生成两端分别带有苯乙烯和锌基团的双端官能化聚烯烃链。随后,利用引发剂通过阴离子聚合,将聚苯乙烯链接枝到这些聚烯烃链的两端。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100余位专家学者将分享聚烯烃行业洞见及最新研究成果。大会同期,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展示了聚烯烃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