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各种安全措施来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可一旦发生工伤企业不仅要承担高额的经济赔偿,还可能面临劳动仲裁和诉讼的风险;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各种安全措施来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可一旦发生工伤企业不仅要承担高额的经济赔偿,还可能面临劳动仲裁和诉讼的风险;
因此不少企业为分散用工风险,会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虽然工伤险、雇主责任险和团体意外险都和意外事故相关,但三者的保障范围、责任主体、赔付方式、鉴定标准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今天来讲工伤险、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的四大区别!企业在投保前务必要了解,错误投保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电影《一出好戏》
正 文
一、工伤保险
工伤险是社会保险“五险”(医疗、养老、生育、失业、工伤)之一,具有法定强制性,企业必须依法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缴纳;
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企业将承担全部工伤赔偿责任;
鉴定标准适用《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只要骨折就能评上工伤伤残,是所有评残标准里要求最低的!
关联阅读:2025年最新!工伤伤残鉴定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附:完整版下载链接
工伤伤残 十级定残标准
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广且不以营利为目的,性价比最高,工伤险打底商业险作为补充才是最优方案;
有些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工伤保险经当地劳动部门许可也可以单独缴纳,例如:
①确定性人员,试用期员工、实习生等
②临时性岗位,短期工、寒暑假工等
③高风险岗位,保安、司机、搬运工等
④新业态从业人员,快递员、网络主播、外卖员等
⑤已达退休年龄但尚未办理退休的人员
只要符合缴纳工伤保险的条件一定要买!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单独缴纳工伤保险的条件各地规定有所不同,可以打 12333 咨询当地人社局;
注意:
原则上企业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工伤待遇降低的部分应当由企业补足;
但在部分地区即使公司只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员工也无法直接要求公司补足因缴费基数不足导致的待遇差额,只能要求社保机构依法征缴(即公司补缴社保差额);
比如江苏员工实际工资 10000 元,社保按最低基数 4500 元缴纳,赔偿的差额部分无需企业承担,员工只能要求公司补缴社保。
企业常见的四种用工模式 制图:翁兴怡
二、雇主责任险
雇主责任险属于商业责任险,投保方式非常灵活,可以帮助企业转嫁用工风险,被保人是企业而非员工;
主要承保企业在雇佣期间,员工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的伤残、死亡,依法应由企业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
赔付的对象是企业,企业给员工赔偿后,保险公司再按约定向公司赔付;
企业应当承担多少工伤赔偿责任是法律规定的,跟有没有买雇主责任险没有关系!
雇主责任险还可以约定由保险公司承担法律费用,若员工提起仲裁或诉讼,应诉的所产生的律师费等相关费用都能得到赔付。
若无特别约定(不建议另外约定),鉴定标准跟工伤保险一样都是适用《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雇主责任险理赔流程
注意:
买雇主责任险一定要看好免赔额、免赔天数、视同工伤免赔等“免责条款”,最好预估一下发生工伤事故后,预计能分摊多少赔偿比例;
雇责险遵循“损害填补”原则,最多填平全部赔偿责任,不可能让企业通过保险获利,所以在买保险时一定要问清楚员工买社保和不买社保,保费有没有区别;
有些销售吹的天花乱坠说能覆盖全部风险都是扯淡,雇主责任险单份保险最高保额通常只有 60 万;
覆盖全部风险的保单除非花重金量身定制,否则根本不可能存在,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写到保单上的口头承诺不具备任何效力!
雇主责任险保单
三、团体意外险
团体意外险就是公司团购的人身意外伤害险,上学的时候学校也会给大家买,被保人是公司员工,属于单位提供给员工的一项福利;
单位给员工买了团体意外险,发生工伤事故保险公司通常会直接向员工或者其指定家属赔付,并不会减少企业的工伤赔偿责任;
团体意外险不能替代、抵充、减免用人单位的工伤赔偿责任!除非发生工伤事故后,受益人自愿将保险权益转让给公司,意外事故发生前的此类约定无效;
也就是说公司给员工买的团体意外险,若发生工伤事故,员工既可以获得意外险的伤残赔偿金,还有权向企业主张法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团体意外险鉴定标准一般适用的是《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也可以约定适用《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团体意外险的评残门槛比工伤伤残标准要高的多;
很多公司买团体意外险就是为规避企业用工风险,本该买雇主责任险结果被一顿忽悠买了团体意外险,看似保费少了点,实则工伤赔偿还一分不能少,可谓得不偿失。
团体意外险不能抵充工伤赔偿责任 来源:人民法院报
注意:
团体意外险相比雇主责任险要简单许多,很多刚入行的保险经纪人最先接触的就是意外险;
买保险建议找从业经验丰富,在同一家保险公司做许多年的老手,除非真的纯为了支持下亲戚朋友业绩,否则不建议找新手投保!
工伤保险、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 一览表 制表:翁兴怡
来源:伯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