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为什么要设立?又是如何消失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6:05 2

摘要:节度使作为正式官职,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标志着节度使制度的确立。但其渊源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持节制度。

一、节度使的设立时间与背景

节度使作为正式官职,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标志着节度使制度的确立。但其渊源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持节制度。

唐朝初期,边疆防御压力剧增,临时性的“行军大总管”难以应对频繁战事,加之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兴起,中央被迫下放权力,最终催生了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节度使。

二、设立原因:军事与制度的双重需求

边疆防御压力
唐朝疆域辽阔,北有突厥、契丹,西有吐蕃,边疆战事频繁。临时征调的府兵制效率低下,需常驻军队防御,节度使成为边疆军事指挥的核心。

府兵制崩溃与募兵制兴起
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失去土地,无力自备军需,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节度使获准自行募兵,形成职业化军队,但也加深了对中央的独立性。

中央财政困境
土地兼并加剧,中央财政难以负担边疆军费,遂将征税权下放节度使,允许其“自给自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割据基础。

三、节度使的权力范围

节度使的权力经历了从临时军事指挥到全面割据的演变:

军权:统辖数万至数十万军队,可自行募兵、调兵,甚至与外敌交战。

财权:掌控辖区赋税,无需上缴中央,形成独立财政体系。

行政权:兼领采访使、观察使等职,干预地方官吏任免与民政,形成“独立王国”。

世袭与割据:部分节度使职位世袭(如河朔三镇),甚至称帝(如朱温),彻底脱离中央控制。

四、节度使的消亡与原因

宋朝的制度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剥夺节度使军权,将其变为虚衔;设转运使分割财权,地方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

元朝彻底废除
元朝推行行省制,节度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制度弊端的反噬
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崩坏,节度使割据导致战乱频发(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最终被新政权视为威胁而清除。

五、历史评价:进步与退步的辩证

积极意义

军事防御:初期有效抵御外敌,维护边疆稳定(如安西四镇)。

制度创新:适应了唐朝疆域扩张与边疆管理的现实需求。

消极影响

中央集权瓦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速唐朝衰落,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

社会动荡:兵变频繁,民生凋敝(如河朔三镇兵变)。
总体而言,节度使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兴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性,虽短期缓解危机,却长期动摇国本。

六、著名节度使举例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发动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朱温:原为宣武节度使,最终篡唐建梁,开启五代十国。

李孝恭:唐初名将,任山南道节度使,参与平定江南。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将领,兼任多镇节度使却忠于朝廷,成为罕见特例。

结语

节度使制度是唐朝应对边疆危机与军事变革的无奈选择,其权力膨胀暴露了中央集权的脆弱性。尽管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防御作用,但最终成为王朝覆灭的推手。

宋朝通过制度重构终结了这一模式,却也因过度削弱地方军权埋下新的隐患,比如说虽然有钱,但是总是被人压着打,就是地方太弱了,所以,这玩意就是要平衡好,我既要能拿捏住,还要有战斗力。

作为终结节度使这个职位的人,赵匡胤虽然不是节度使出身,但他是禁军首领,也是带兵的人,一个带兵的人上来,要想睡着觉,那多军权绝对看得更紧,因为他里面咋回事了!

来源:梦回唐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