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走进诊室那天,戴着一顶棉帽子,脸色不好,眼神却很坚定。化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翻着报告单,看着那个熟悉又刺眼的缩写——HIV阳性,心里一紧。
她走进诊室那天,戴着一顶棉帽子,脸色不好,眼神却很坚定。化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翻着报告单,看着那个熟悉又刺眼的缩写——HIV阳性,心里一紧。
她今年53岁,退休没几年。看得出来,是那种一辈子没出过大事、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大娘。可这个结果,实在和她的形象对不上。
这几年我见过太多像她这样的病例了,中老年女性感染艾滋病,在过去被认为几乎不可能,但现在,真的越来越多。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事,是“乱来”的事。可现实并不这么简单。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因为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转变,慢慢走入了这个被忽视的高危圈。
一个常见的诱因,就是退休之后的孤独。子女长大离家,丈夫还在工作,或是早早退休后家庭重心转移,她们的生活一下子空了出来。有的人开始跳广场舞,有的人参加社区活动,有的则接触了陌生人,开始了“晚年社交”。
我不是说社交有错,而是很多人并没意识到,保护自己的方式早就该更新了。
她们的性教育停留在几十年前,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告诉你,绝经后也要用安全套,更不会有人提醒你,年纪大了黏膜更脆弱,更容易感染HIV。
关键在于防护意识的缺失。很多大娘甚至连“艾滋病还能通过性传播”都不了解,更不用说“熟人也可能是传播者”。她们以为对方文质彬彬、有退休金、穿得整齐,就不可能有什么问题。可艾滋病不是写在脸上的,更不是看穿着能判断的。
我印象很深,她丈夫陪她来复诊时,一直坐在角落里低着头。检查结果确诊后,他突然就哭了,说自己早就知道她开始和某个朋友走得近,但又怕伤感情,一直没劝。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不是个例。在我们门诊,越来越多的HIV新发病例来自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她们不仅感染率在上升,而且往往发现得晚。因为起初没有症状,或者身体不适时就以为是更年期、风湿、疲劳。
更复杂的问题是隐匿性。很多人感染HIV后,没有明显症状,有的甚至半年一年都不会有异样。但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慢慢削弱免疫系统。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已经进入艾滋病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丈夫往往并不知道妻子的感染情况,因为很多女性会选择隐瞒。她们羞于启齿,不愿意面对,也不想让家庭知道。这样一来,不仅耽误了治疗,也导致了配偶继续暴露在风险中。
最让我担心的,是这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她们往往背负极大的心理压力,羞耻、内疚、自责,甚至有些人因此抑郁。HIV已经不再是无法治疗的绝症,只要早期发现、规范用药,是可以和病毒共存几十年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连检测这一步都迈不出去。她们觉得自己“怎么可能”感染,误以为只有“那种人”才会得。
而病毒不在乎你的身份、职业、年龄。只要有高危行为,没有做好防护,就有可能感染。
我们现在呼吁中老年人群也要定期体检时,往往会被误解。有的大爷大妈觉得,“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还怀疑我?”其实我们不是怀疑谁,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有个清晰的了解。
我见过一个案例,60多岁的阿姨,因为体检发现白细胞异常,才进一步排查出感染了HIV。她自己吓了一跳,说从来没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她身上。追问才知道,几年前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朋友关系”,对方后来联系不上了。她一直以为那段经历早就过去了。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几年前的某个选择。病毒可能潜伏多年,直到某个节点才被发现。
我也见过不少丈夫感染后传染给妻子的情况。有的男方在外有过行为,然后回家继续“正常生活”,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是携带者。中老年夫妻之间的信任反而成了防护的薄弱点。
很多女性即使知道丈夫有过外遇,也不会主动提出用安全套。一是碍于面子,二是觉得“年纪大了不用避孕”,三是根本不知道这也跟防病有关。
这些观念如果不扭转,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不能总把艾滋病当成“别人家的事”,其实它离我们比想象中更近。
现在国家在推行“扩大检测”政策,就是希望更多人主动去了解自己的状态,尤其是高危人群。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我接诊时常说一句话:“你不是坏人,不代表对方没有风险。”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一种对健康的基本负责。
如果你身边有中老年亲人,尤其是独居或是社交活跃的女性,一定要和她们聊聊这个话题。不要觉得尴尬,也不要觉得这是羞耻事。疾病从来都不是羞耻,讳疾忌医才是。
中老年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更容易被忽视:黏膜变薄,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更高;再加上知识滞后、心理负担重,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被发现。
我见过患者在确诊后第一反应不是担心身体,而是问:“我孙子能不能碰我?”“我还能做饭吗?”这让我非常心疼。
HIV不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的,不是碰一下、住在一起、吃个饭就会传染。只要不发生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都是安全的。
但我们还是要提醒: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检测,是控制病情、保护家人的关键。
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但这段旅程同样需要知识和警觉。
如果你也步入这个年纪,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吗?你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吗?你敢不敢去做一次检查?
你可能觉得没必要,可当一个看起来“很健康”的人,突然在体检中发现问题,那种震惊和懊悔,是我太熟悉的场景了。
我们不能总指望医生在最后一刻救你一命,更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提前做一点预防。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希望你知道: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不是某群体的标签,它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那位53岁的大娘最后选择了接受治疗,她丈夫也开始做了检测。生活继续,但他们的态度变了。她说:“我不是怕死,我是怕不知道。”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张文武,李娜.我国中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2):145-148.
[2]张青,马玉清.中老年人HIV感染现状及干预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9):1292-1296.
[3]李红,刘建军.艾滋病防治知识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01):56-59.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