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五河和宿州的渊源,已有千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3:35 2

摘要:从诗中可以了解到,寇元弼为荆山戍守,贺铸在彭城(今徐州)所写。“长淮水落白鱼肥”,这一句诗中,荆山,在淮河附近。

北宋诗人贺铸曾写过一首诗:

《怀寄寇元弼》(节选)

宋:贺铸

时寇官荆山戍,乙丑九月彭城赋。

君投筦库可知非,我饱官粮又愿违。

旧国秋高鸿雁过,长淮水落白鱼肥。

从诗中可以了解到,寇元弼为荆山戍守,贺铸在彭城(今徐州)所写。“长淮水落白鱼肥”,这一句诗中,荆山,在淮河附近。

还有一首《送寇元弼王文举》 :

《送寇元弼王文举》 (节选)

宋:贺铸

文举乃元弼女兄之子,而复妻以女。寇之官符离之荆山戍,王亦从行。乙丑八月彭城赋。

俄报戍期秋,扁舟去莫留。

台乡淮水北,和氏玉坑头。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寇元弼去任荆山戍,贺铸为寇元弼和王文举等人赴任时送行,在彭城所作,诗里说,官符离之荆山戍,荆山戍,隶属于符离。

唐宋时期,符离县治所在埇桥,为宿州附郭县,宋代宿州又称符离郡,这里的符离,即指宿州。诗中还有台乡淮水北,说明荆山戍在淮水之北岸。

那么,这里的荆山戍具体在哪里呢?

据《金史》记载,宿州,中,防御。宋符离郡保静军节度,县四、镇八:旧有荆山镇。这里的荆山镇,隶属于宿州蕲县。

荆山,在淮河之北岸,涡河之南岸,就是今日的蚌埠怀远县,这是涡水入淮之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地势险要。

怀远、五河二县境内历史悠久,但是建县的时间不到千年。

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在荆山县设立怀远军,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为怀远县;五河县境内曾有汉朝置古虹县,唐朝时期,虹县在今泗县,五河县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

这两个县,城池是属于淮河北岸,在北宋时期,是属于宿州的,因为在元朝以前,淮河南北基本上是分治的,在五代十国时期,淮河南北大多时间内是两个不同的割据政权,而到了南宋时期,宋和金就是以淮河为界,由此可见,怀远、五河建县前基本为宿州和古泗州辖地。

南宋时期,宿州虹县改属泗州,宋金两国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此后百年,宋朝数度北伐无功而返,金国几度南侵也未能灭亡南宋,而这一格局到了蒙古崛起而悄悄改变。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南宋连蒙灭金,金国灭亡后,宋朝收复宿州。

但之后蒙古一路侵略,宿州失守,南宋退至涡河南岸,淮河北岸。

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宋朝在宿州蕲县荆山镇设置荆山县,隶属于怀远军,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五河县,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军作为行政区划名,跟驻军还是有关系的。设置军,建设五河、怀远两座城池,就是作为淮河的屏障,来抵御蒙古的侵略。怀远二字,担负着收复中原的重任,淮安军,安定淮水。

据《宋史》记载:怀远军,后归宋,宝佑五年(1257)于宿州蕲县荆山镇置怀远军。荆山县:??,倚。初为宿州蕲县荆山镇,属金;后归宋,宝佑五年,置荆山县,来属怀远军。

怀远城墙沿山势修筑,东起白乳泉,西至凤凰池,依崖跨涧,蜿蜒曲折,颇为壮观。南宋荆山城,由怀远知军夏贵所筑。“自上洪循山之麓,迤逦而西,至老西门止,长十五里,皆截山腰筑之;其东面滨涡淮,长十三里,地皆洼下”。相传旧时,临水列七十二炮台,绵延错峙,以为守御。”

又据《宋史·志·卷四十一》记载:淮安军,本泗州五河口。端平二年,金亡,遗民来归,置隘使屯田。咸淳七年六月,置军。县一:五河。(咸淳七年置,有潧、泾、沱、漴、淮五河,故名。)

《元史·本纪·卷七》记载:山东统军司塔出、董文炳侦知宋人欲据五河口,请筑城守之,既而坐失事机,宋兵已树栅其地。……庚辰,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忽都等言:“五河城堡已成,唯庐舍未完,凡材甓皆出宋境,请率精兵分道抄掠。”

《元史·本纪·卷八》:宿州万户爱先不花请筑堡牛头山,以厄两淮粮运,不允。爱先不花因言:“前宋人城五河,统军司臣皆当得罪。今不筑,恐为宋人所先。”帝曰:“汝言虽是,若坐视宋人戍之,罪亦不免也。”

这其中就记载着宋朝和蒙古大战,建立了五河县和荆山县(后来的怀远县),蒙古最终取道长江,宋朝将亡前,夏贵率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蒙古,怀远才沦陷,也是蒙古未能从正面攻克的城池。

怀远设县后,从宿州分离出去,直到1949年,设立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辖宿县、灵璧县、泗县、泗洪县(由泗县析置,驻青阳)、五河县、怀远县、砀山县、萧县、永城县共9个县。

1983年将宿县地区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划归蚌埠市。

来源:风荣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