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心,需要修,需要练,需要熬,才能慢慢修出高端大气的境界,打造强大无敌的格局。
真正拥有了最高境界的人,无一做到了这两个字:修心。
人心,需要修,需要练,需要熬,才能慢慢修出高端大气的境界,打造强大无敌的格局。
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说白了,打败外面看得见的敌人是相对容易的,可要想管住自己心里那点七拐八绕的念头,才真是费劲。
修心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跟自己较劲,把心里的杂草拔干净,让正念就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静水可照心
心乱如麻,万事皆扰。
心若静湖,万物澄明。
人的杂念,若是控制不住,那么心就容易乱。
心乱了,就容易生是非,搞恩怨。
南北朝时,天下纷乱不休,学者陆修静为了避开战祸,独自选择一人躲进庐山深处。
兵戈声、逃难声近在咫尺,他却日日沉心静气,默坐抄写经书。
日子久了,连山风拂过竹叶的轻响,都成了他笔尖流淌的动听韵律。
后来他整理的道教典籍,竟为后世存续了珍贵的灯火。
其实,人心若定,方寸之地,亦可成就心里的汪洋大海。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这般提醒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默,不只是耳朵清静了,更是心思透亮了,如同擦去镜上灰尘一般。
如此,在心静之间,修心,得道。
毕竟,人这辈子,唯有心湖澄澈如镜,才能照见前路方向,最后方能行稳致远。
韧草可迎风
风雨袭来,刚强的事物,总是易折,反而柔韧者,则过得好好的。
这就好像我们人类在大自然灾害的过程里,总显得渺小,以及不自量力。
但即便如此,一个人还是应该修炼自己,打造充满韧性的心灵,以及塑造出强韧的精神。
金朝有位太医令叫张元素,其医术精湛,却因自己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庶民。
心态强韧的他,默默离京,选择一路行医济世,将民间智慧与宫廷秘方熔于一炉,熬了无数个寒暑,终写成《医学启源》。
就是这本书,也曾照亮了李时珍前行道路的医书,可以想象,正是他于人生低谷处种出的花,才照亮了后世的路。
命运若是把自己压弯了腰,那就让自己把根扎得更深。
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修炼自己,打磨自己,修心养性,遇到再苦再难的事,也要咬牙挺住,这并非只是硬扛,而是默默积蓄力量,如同竹节拔高。
因为一旦将逆风化作滋养,心志便如韧草,在尘世风雨中愈显蓬勃生机。
明镜可拂尘
尘埃落镜,总会昏蔽不明,唯有记得时常拂拭,方能照见本真人生。
唐朝小吏宋守敬,官位虽低,却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每晚睡前必静坐片刻,细数一日言行。
某日发觉自己竟因琐事对老仆疾言厉色,不禁懊悔不已。
次日一早,他不仅诚恳致歉,还主动帮老仆分担杂役。
“小吏宋守敬”之名,终因这份慎独克己之心,被史书悄然铭记起来。
当一人心中明镜常拂拭,那么灵魂便无处藏污纳垢。
《论语》记载了曾子说的这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的确,自省如同照镜,不是为了揪住错处不放,而是为了拂去尘埃,看清真实的自己。
毕竟,是人都会犯错,都会经历一些超过自己认知范围,而自己也会掉进去的坑里。
但是,只要能多修心一番。
那么,每一次诚实面对内心,都是灵魂朝向光明的微小挪动,直至心镜朗照乾坤。
修心之力,终究在于日复一日地雕琢心性:静水映照方向,韧草承接风霜,明镜拂去尘埃,最后达成最高境界。
如此,真正让修心如涓滴穿石一般,功成于无声处,心光所至,暗室亦明。
来源:洞心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