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向社会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吉林省共有11人入选,我市有4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后,记
(记者 尹晓伟)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向社会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吉林省共有11人入选,我市有4人入选。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市四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表示,将在各自领域继续进取,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绽放更多光彩。
敖志红【蒙古族婚俗】
一直在保护和传承的路上
敖志红极具音乐天赋,小学毕业后便拜师系统学唱蒙古族婚礼歌曲,学习蒙古族婚礼整个程序。
自1975年起,敖志红参与挖掘整理蒙古族婚礼歌曲、研究婚礼婚俗的系统性工作,进一步掌握了蒙古族婚俗流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蒙古族婚俗专家。
敖志红带领徒弟先后走访了130余名民间老艺人,整理郭尔罗斯蒙古族婚礼习俗、程序、唱词、曲调等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据老一辈人的记忆和留存的婚礼习俗及程序,他编排出郭尔罗斯婚礼歌舞剧《郭尔罗斯婚礼》,先后在吉林卫视、内蒙古卫视播出。2018年,该歌舞剧被收录到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大型歌舞剧《天琴·神骏》“婚礼”篇章中,并在内蒙古东部盟市和辽宁阜新、黑龙江杜尔伯特等蒙古族聚集地区进行巡演。2018年,在前郭县草原文化馆主创的纪录片《郭尔罗斯婚礼》中,敖志红受邀担任总顾问,指导婚俗部分。他还发表了《谈郭尔罗斯婚礼祝词特点》《郭尔罗斯婚礼习俗》《浅析郭尔罗斯婚礼歌艺术特点》等多篇论文,收录于《郭尔罗斯文化论文集》《郭尔罗斯蒙古族祭祀与节庆》等书籍。
2015年,前郭县蒳荷芽社区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班,敖志红主动向学员教授郭尔罗斯蒙古族婚礼习俗及婚礼歌曲,授课人数达200余人次。2019年至2020年,敖志红在前郭县草原文化馆举办的蒙古族婚礼习俗培训班和郭尔罗斯民歌培训班上,为学员讲述郭尔罗斯蒙古族婚礼习俗、郭尔罗斯民歌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等内容,授课人数达500余人次。
白春杰【博舞】
流传千年的律动
从小就能歌善舞的白春杰,25岁开始学习蒙古族博舞艺术和相关民俗。在学习博舞的过程中,白春杰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她的舞蹈动作步伐跳跃,以旋转为主,带有浓烈的原始舞蹈色彩。
2005年,在博舞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的白春杰决定继续深造,她前往内蒙古科右中旗探访多位博舞艺人,进一步学习并深造博舞,进而形成了自己时而古朴雄壮、时而优美典雅的独特舞风。
从2006年起,白春杰开始授徒传艺,2008年起带领徒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向群众展示了博舞艺术的魅力。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博舞艺术,自2011年起,白春杰带领徒弟每年参加成吉思汗诞辰周年祭典、成吉思汗召淖尔祭祀、腊月二十三祭火、正月初一成吉思汗祭等群体性活动。为了更好传承这一技艺,她免费指导和主持相邻乡镇、周边村屯百姓敖包祭祀等活动,传授祭祀文化;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非遗展演、非遗宣传月等活动,展示蒙古族博舞;带领徒弟们参加一年一度的查干湖旅游文化节,展演博舞;积极配合中央民族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采访,为他们讲述博舞及博祭天、祭神树等祭祀文化习俗等,为博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文【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渔猎部落的守望者
张文从16岁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查干淖尔冬捕各种祭祀习俗和捕鱼技艺,从最开始的小套子(干杂活的)学起,到学习如何在不辨方向的冰原中寻路,再到能够熟练掌握查干淖尔冬捕的祭祀仪式和捕鱼技术,熟知查干湖地区渔猎文化和查干湖冬季冰下鱼群分布情况。
张文参与查干淖尔冬捕四十余年,已经熟练掌握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的仪式和文化,尤其是查干淖尔冬捕的祭湖醒网仪式——包括采集圣火、观火神舞、萨满舞、查玛舞、祭湖神、诵祭湖词、唤醒神网、渔把头“捞头鱼”、喝壮行酒等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张文从1995年作为渔把头开始带领查干淖尔冬捕团队,至今已经向近百人传授查干淖尔冬捕技艺。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从2012年开始,每年参与组织查干淖尔渔把头培训班,每期学员均不少于40人。通过为查干湖周边渔民授课,教会他们冬捕的各项技艺,提高渔业生产水平,促进渔民就业增收。
自2002年至今,连续二十余年参加查干湖冰雪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开幕式上举办祭湖醒网仪式,在为期两个月的旅游节期间,每天进行查干淖尔冬捕活动,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多年来,张文一直积极参与渔猎文化、查干湖冬捕习俗宣传等活动。2018年10月,参加“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系列旅游推广活动;2021年7月23日,参加吉林省优秀乡村人才座谈会;2021年12月,在北京参加《欢乐城市派》节目录制,作为特约嘉宾宣传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同年12月,前往成都参加松原查干湖冬季文旅推介会。
为保证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的传承与延续,张文参与拍摄制作《古老神秘的查干湖冬捕习俗》视频,全面记录和展示了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的全过程和传承脉络。
赵彩霞【满族新城戏】
绽放民俗之花
赵彩霞在满族新城戏的历史、唱腔、舞蹈、创作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她将满族舞蹈、民俗以及满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动作语言等元素,综合融入到满族新城戏表演中,塑造了满族新城戏的艺术特点,丰富了表演形式,美化了舞台效果,是目前极少数掌握满族新城戏母体扶余八角鼓全部曲牌和满族新城戏全部唱腔者之一。
她的唱腔特点是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式演唱,嗓音清亮,行腔圆润,舒展细腻。她演唱的《战风沙》中的“大雁北飞”、《梁祝》中的“八月金秋”、《铁血女真》中的“下西风”等近百个唱段,始终作为满族新城戏教学的范唱曲目。
在满族新城戏的舞蹈设计中,她挖掘整理民间“五奎舞”“女莽式舞”“单鼓舞”等满族传统舞蹈,并改编融入到满族新城戏的表演中。她设计的舞蹈元素“登山步”“三节腰”等30余种反映满族人民劳动及生活中的形体动作,成为满族新城戏最具特点的表演语汇,一直传承至今。在满族新城戏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八角鼓运用上,她融合了满族“萨满舞”“寸子舞”中的舞蹈元素,以大幅度的搓、捻、弹、拍、晃等手法及步法,创新了演奏形式,广受业内好评。
从艺50年来,赵彩霞共导、演过大小剧目近百部,创作剧本《萨利玛》《珠儿山》等小戏6部,改编《刘三姐》《梁祝》《刘海与金蝉》等剧本20余部,参与大型戏曲《洪皓》《铁血女真》等的编排。其中主演的《绣花女》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在全国上映,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种奖项近30余个。
赵彩霞数十年如一日地推动满族新城戏发展,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一 稀有剧种,坚持传徒授艺,将满族新城戏更好地传承下去。其对满族新城戏艺术传承的贡献及影响力,在满族新城戏发展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来源:松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