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成年人深受脂肪肝的困扰,其中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更面临从肝纤维化、肝硬化到严重肝病变的多重威胁。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成年人深受脂肪肝的困扰,其中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更面临从肝纤维化、肝硬化到严重肝病变的多重威胁。
多年来,MASH始终缺乏真正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患者只能依靠严格饮食控制与长期运动维持。即便如此,许多人哪怕竭尽全力,依旧难以阻止病情的持续恶化。
值得振奋的是,这一困境在近期迎来了“连环突破”。
8月15日,用于脂肪肝新适应症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获美FDA加速批准,几乎同一时间,一种“双靶点”创新组合疗法,也在《柳叶刀》子刊公布了令人瞩目的疗效:可使约三分之二的MASH患者病情显著改善!
这两大突破,为目前缺乏特效药的MASH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01双靶点疗法,精准疏导肝脏“代谢交通”
长期以来,MASH治疗陷入瓶颈。传统思路往往针对单一靶点,但脂肪肝的发生涉及脂肪合成、堆积、炎症反应和代谢通路紊乱,犹如一个堵塞的交通枢纽,只疏通一条道路根本无法解决全局问题。
新发布的“双靶点疗法”之所以备受关注,正因为它同时锁定“减产”和“清库存”这两个关键环节:ACC抑制剂(clesacostat)负责关闭肝脏脂肪合成的“总开关”,从源头上阻断新脂肪生成;DGAT2抑制剂(ervogastat)则能够有效抑制脂肪在细胞内的“贮存行为”,加速已合成脂肪的代谢清除。两者形成完美协同效应,直击脂肪肝的核心病理环节。
该联合疗法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255例伴有2-3期肝纤维化的MASH患者中,联合治疗组高达66%和63%的患者实现MASH消退且纤维化未恶化,效果显著优于单药组及安慰剂组。
不过尽管这一试验成果被视作MASH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也客观指出:该疗法对已形成的纤维化组织改善有限,且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距离普及应用尚有距离。更多人开始关注:在等待新药问世的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的市场化方案?
02科研“现货”已至,养护不必苦等
当前,随着全球超重和糖代谢异常问题高发,全球范围内MASH患病数也在持续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至2030年,全球患者将增至4.9亿,中国患者人数也将突破5550万。庞大的治疗需求与尚未完全满足的临床方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更令人担忧的是,肝脏损伤具有隐匿性,等超过50%才可能出现症状,但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这种“沉默的威胁”使得早期干预和日常养护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际护肝方案多聚焦于降低转氨酶指标,对因外卖饮食、久坐办公所引发的肝脂超标问题,干预效果有限。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肝脏健康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取得了针对性进展。
其中,由香港生科企业TS研发的“倍-清-肝LIVERPURE”依托“融脂-抗炎-修复-代谢”四维干预网络,精准应对代谢负担及肝脂堆积问题,已成功受邀入驻京D东健康等主流电商平台,并实现商业化量产。
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核心采用二氢杨梅素、担子菌提取物等前沿护肝成分,打造出“内源强肝+外源减负”的双向修复体系。韩国仁济大学试验显示,200名慢性肝病患者在接受倍-清-肝核心成分干预后,代表肝损程度的指标(ALT、AST)分别下降了12.8%、16.2%。
商智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倍-清-肝”的搜索量持续攀升,复购率达到行业领先的67%。其中35-65岁的金融、IT等行业高收入人群成为消费主力。一位深圳互联网公司高管分享了他的体验:“去年体检查出中度脂肪肝,但工作需要应酬根本无法戒酒。现在每天服用,配合每周3次健身,三个月后指标恢复正常了。”
03从应对治疗到主动防护的战略升维
随着全球MASLD患病率逐年攀升,越来越多中青年人因熬夜、应酬、代谢异常被确诊,“找到有效治疗药物”早已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是关乎公共健康的社会议题。
新药研发的突破不仅带来了治疗希望,更推动了整个社会对MASH认知的转变。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关注肝脏健康,更早进行筛查,形成完整“预防-干预-治疗”的健康管理链条。
目前,随着双靶点药物进入后续试验,司美格鲁肽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能够从中看到清晰的研发路径。未来MASH治疗的“可及性”将不断提升——针对脂肪合成的靶向药,或许用不了太久患者在医院就能开到,不必再为“没药可治”而焦虑。
来源:心血管内科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