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
◇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静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 莫和尔图林场一景(资料照片) 连振摄 / 本刊
8月1日,由阿尔山市木林森育苗造林有限公司开发的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防护林造林碳汇CCER项目公示结束,标志着该项目成功登陆全国碳市场,正式进入项目审定阶段。
造林碳汇是绿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利用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让大自然帮我们“存碳”,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除造林碳汇外,绿碳还包括草原碳汇、湿地碳汇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网络。
造林碳汇CCER项目,指按照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选择合格土地、特定树种植树造林,计算这些树木可以产生的碳减排量,经国家审核发证后,这些碳减排量就能被碳交易市场认可、定价,企业等主体可购买此类项目产生的减碳额度,抵消自身碳排放。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拥有森林面积3.57亿亩、草原面积8.15亿亩、湿地面积7300万亩,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4位,在绿碳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造林碳汇项目发展,将“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资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林业碳汇开发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多条腿走路铺平项目开发路
“不是每一片森林都可以开发碳汇项目。”内蒙古蒙草生态碳汇科技有限公司碳汇项目负责人刘伟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根据最新版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适合开发造林碳汇项目的林地适用条件较多,例如项目土地必须地类清晰、权属清晰、项目单个地块土地连续面积不得小于400平方米、对于2019年(含)之前开始的项目,土地连续面积不小于667平方米等。
“这些具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大量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资料。”刘伟说。
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实地踏勘、交叉比对判定地类。阿尔山杜拉尔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阿尔山市林草局碳汇办负责人赵阔表示,根据现行规定,项目土地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三年应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为精准界定林地类型,需提供矢量图和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数据作为佐证。由于多年来林地管理负责人多次变更、档案移交不完整或早期测绘技术有限,部分地块难以追溯完整的土地性质证明链条,材料缺失,影响开发进度。
基于此,阿尔山市林草局碳汇办在收集卫星图片等基础数据资料的同时,对于历史资料缺失,一方面,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现地踏勘测绘,依据土地痕迹、边缘特征等信息,判别土地类型。同时,收集土地承包合同、造林验收单、苗木采购协议等辅助资料,交叉验证林地属性,构建了立体化的地类判定体系。
据了解,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防护林造林碳汇CCER项目从筹备到落地,组织专家多次赴造林小班地块现地踏查,结合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精确判断地类类型8万亩。
完善技术手段,提升数据采集及碳汇量计算效率与准确度。为精准评估林地的开发适配性并为碳减排量的科学测算奠定基础,需要对林木的胸径、树高及生长状况等核心指标进行实地勘测。这一过程涵盖样地布设与多轮次复核验证,需投入一定时间和人力成本。
“以往,我们主要依赖纯人工方式勘测,伴随技术进步,我们积极引入先进设备,正逐步购置雷达、无人机等现代化工具,提升勘测效率与精准度。”赵阔说。
兴安盟还构建“胸径—树高—冠幅”三维碳储量快速测算模型,将传统计量周期缩短70%,精度达95%,成本降低50%,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建碳储量“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实现森林碳汇潜力可视化评估与动态演化预测。
阶梯式分成划分权益。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长久介绍,内蒙古目前开发的造林碳汇项目权属基本清晰,主要挑战在于利益分配。
项目开发涉及林地资源管理部门和碳汇服务企业两大主体,为平衡二者利益,兴安盟创新碳汇交易阶梯式分成模式,当造林碳汇市场交易价格在0~100元/吨时,地方政府与企业按7︰3分成;超出100元/吨未达到200元/吨部分,按8︰2分成;超出200元/吨未达到300元/吨部分按照9︰1分成;超过300元/吨部分企业不参与分成。
“这种分配方式,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导致的利益失衡,保障企业基础开发效益的同时,确保地方政府长期生态收益,同时通过价格区间划分降低碳价波动风险。”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局碳汇科科长辛魏巍表示。
强化合作补齐专业人才缺口
目前,从事碳汇项目的技术人员学科背景涵盖医学、环保学、环境工程学等不同领域,林业专业人才较少。急需既精通碳汇计量与交易机制,又熟悉林业经营管理的跨领域人才,这类“碳—林”双栖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仍然稀缺。
面对这一现状,地方及企业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纳各界人才,补齐人才短板。
自治区借助外脑,搭建全国及本土专家对话平台,提供宏观科学决策。去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携手北京林业大学,筹建内蒙古林草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林科院的11位专家、教授共同组成,形成跨区域专业智库,将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实践经验结合,破解碳汇发展中的理论转化与实践应用难题,为自治区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专家团队的深入研讨和科学评审,内蒙古自治区已正式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林草碳汇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等政策文件,推动内蒙古林草碳汇事业发展。
盟市根据项目实际定向推动政企研合作,强化地方能力建设。于长久介绍,兴安盟先后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绿交所等业内口碑好、技术强、有成功案例、人员专业性高的企业合作,破解人才不足制约。
兴安盟还邀请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李怒云及北京绿交所、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相关专家开展林草碳汇专题讲座及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8场培训,累计培训人员750余人次,内容涵盖碳汇方法学、项目开发实务、交易机制等,有效普及了林草碳汇知识、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于长久表示。
企业外引内育、联合培养构建人才梯队,推进项目落实落地。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采用“柔性引才”机制,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邀请权威专家定期驻场指导,为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
公司副总经理孙忠文介绍,公司还采用“以老带新”“定向培养”等育才方式,打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碳汇人才队伍。通过资深碳汇技术骨干与年轻力量结对指导,系统传承项目开发经验;与大学联合开设碳汇相关专业课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速青年人才成长,实现技术经验的代际传递,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闭环,为碳汇事业发展储备后续力量。
多元交易打开碳汇市场
自2024年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以来,目前暂未有CCER造林项目正式挂牌交易。孙忠文表示,未来碳汇交易市场仍须创新探索多元化价值实现路径,改变交易收益水平偏低、交易模式单一的现状。
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发经验,让内蒙古积累下扎实的碳汇测量及计算能力,以此为基础,内蒙古探索“碳汇+”多元交易模式,让造林碳汇项目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产业价值转换延伸,并将收益反哺生态建设,写好造林碳汇项目的“后半篇文章”。
“碳汇+研学”。今年7月,阿尔山市林草局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共同打造“碳寻之旅”研学活动,将课堂搬进林场,让中小学生学习碳汇知识,了解森林自然风光。
活动中,清华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按照规范,在阿尔山国有林区选取样地,与孩子们共同使用测高仪、胸径尺等专业工具测量样木,估算单株树木的减排量。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造林碳汇与研学经济结合,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向青少年群体阐释造林碳汇的生态价值与科学原理,并通过门票收入、研学课程等多元收益渠道,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赵阔说。
“碳汇+旅游”。阿尔山市林草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碳汇局工作建议,与阿尔山市文旅集团合作,构建碳足迹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游客碳足迹的可视化、可量化与可交易化,形成“测算—抵消—激励”的闭环体系。
具体来说,阿尔山市正搭建一套科学模型,游客只需提前在线录入出行模式、着装面料等细节信息,即可获知个人碳排放数据,若符合减排标准,能享受门票折扣及现金返还等福利。
赵阔表示:“未来,这一小程序将在景区核心区域全面铺开,让低碳理念浸润人心,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依靠碳汇经验为旅游业注入新动能。”
在呼伦贝尔,“碳汇+旅游”模式也实现创新突破。今年5月,首个“零碳列车”旅游活动碳中和测算及抵消工作圆满完成。该趟列车由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碳排放量实施科学检测计量,通过购买40.27吨林业碳汇产品实现碳汇产出与温室气体排放相抵消的“零碳”目标,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碳汇+司法”。内蒙古森工集团先后与上海市静安区、阿尔山市、牙克石市、根河市人民检察院,通辽、海拉尔铁路运输检察院以及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司法+碳汇”工作,让破坏环境的违法者购买“碳汇”,弥补其对生态造成的损害。
截至2025年5月,内蒙古森工集团共配合内蒙古自治区内外各级检察机关完成“以碳代偿”各类案件120余起,销售碳汇产品金额超120万元。
这些收益最后将定向反哺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支持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构建起“生态保护—碳汇增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持续内生动力,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