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小、规模杂、管理存在盲区……如何破解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监管难题?日前,吉华街道“智能感知+协同共治”监管模式亮相,并在辖区水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工程项目中启用。
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小、规模杂、管理存在盲区……如何破解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监管难题?日前,吉华街道“智能感知+协同共治”监管模式亮相,并在辖区水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工程项目中启用。
智能感知系统全覆盖
“请佩戴安全头盔”“请勿吸烟”“禁止使用明火”……在工程项目现场,不时可听见语音播报提醒工作人员。原来,针对“作业现场吸烟”“未戴安全帽”“人字梯登高作业”“明火”“人员倒地”等安全隐患,吉华街道部署60余个AI摄像头及扬声器,搭载14类专项算法,形成专门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辖区小散工程的全面智能监控。
AI监管平台。
该系统将现场安全事件分为隐患、工单、事故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处置机制不同。对于隐患级别事件,AI智能摄像头将识别事件实时回传AI监管平台,平台立即通过现场语音提示播报、远程喊话等方式对工人进行实时喊话,工人进行自我整改即可。若隐患级别事件长时间未整改,或发生风险等级较高的事件,系统将推送工单给工地负责人,要求其督促工人进行整改。若工单级事件长时间未处理,或发生严重事故,系统将推送事件至相关执法部门,由执法人员到场处理,形成隐患处置闭环。
AI摄像头实时监管。
为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该系统还将企业安全积分纳入工程招标评审体系,积分优异的企业可获得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励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工单级及以上事件,系统会根据事件都处置情况监测处置率、超时率等关键指标,联动日常巡查人员的问题排查,共同影响工程得分,对于得分低的工程进行约谈等。同时,吉华街道建立“企业自查(60分钟内响应)—社区督办(超时预警)—执法介入(24小时兜底)”的三级闭环管理流程,升级协同共治机制,2024年重复隐患同比下降67%,闭环管理成效显著。
隐患识别秒级响应
吉华街道还首创“声光联动”预警机制,现场自动播报整改指令,实现“发现—预警—处置”秒级响应,真正做到“情况看得见、指令听得着、位置找得到”。吉华街道城市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隐患识别准确率高达95%,能在10秒内将预警信息推送至街道、社区、企业及个人四级监管平台。
通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吉华街道利用历史数据研判高风险时段(如暴雨季事故概率上升32%)和高发问题类型(如未戴安全帽占比38%)提前部署专项巡查,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系统生成月度安全指数报告,为工地分级管理、保险浮动费率等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
自“智能感知+协同共治”监管模式实施以来,吉华街道的安全生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隐患处置平均时效从3.2天缩短至4.8小时,效率提升16倍;执法人力的投入大幅减少,降幅达62.5%;企业自查自纠率也从41%提升至89%。
版权声明:龙岗融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黄珍珍
编辑:郭斌 张星
本文来自【深圳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