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当下,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本期“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对话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贺徙。中国电力于2024年6月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雄心加速器”项目。
从最初的燃煤电力发展至今,中国电力的业务已拓展至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天然气发电、环保发电、储能、绿电交通及综合能源服务等各范畴,做“世界一流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商”是中国电力的愿景与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电力行业的低碳化提供了明确方向,同时,国家也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此目标驱动下,中国电力向新能源为主体进行转型,在其ESG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5%,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70%。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电力的合并装机容量总额为48327.8兆瓦,其中清洁能源合并装机容量为37247.8兆瓦,占合并装机容量总额的77.07%。
贺徙表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仅依靠煤电的低碳转型难以完成1.5℃的温控目标。他提到:中国电力已成功转型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公司,截至2024年6月,上市公司清洁能源占比已将近75%,公司盈利能力较转型前增加了约10倍。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绿色转型的经济可行性不断增强。不过,风光发电伴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是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除了水电之外,风能和太阳能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这对电力系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尤其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
“在电力系统变化的过程中,需要沉浸其中,才能了解到技术的卡点在哪里,未来发展可能会在哪个地方跌跟头,我们必须浸入到这个行业的最底层。”贺徙表示,为应对挑战,中国电力已布局了储能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储能生产线,通过风光储一体化,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短板,实现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性的电力供应。
在新能源关键技术的创新过程中,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在驱动创新人才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贺徙认为,作为企业领导人,更需要积极倡导诸如ESG理念这样良好的价值观体系。“ESG理念中的‘Social’维度并非虚设,它意味着企业需怀揣着对社会的深厚情怀,并将其拓展至对整个世界以及全人类的关切。唯有秉持着这样一个共通的价值观,企业才能营造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从而为人才提供精神栖息之所,把人才留下来。”
同时,创新也是企业需要持续倡导的,“企业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并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明天,甚至为了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贺徙表示,但创新是很难的,有时候甚至会有失败,需要多用包容心去看待创新。
贺徙认为,可持续领导力的内涵在于,真正有领导力的组织者,应当有能力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使其充满朝气,并善于引领各方力量,凝聚成巨大合力,推动企业持续前行。“一个企业要做成百年老店不容易,需要一代一代人把价值观延续下去。”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贺徙认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一开始就有远大的抱负,对人类、对社会有着远大的贡献。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前提下,一定要将追求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作为第一要务,把这个事情做好,企业的经济价值就会体现出来,“企业的每任领导者,应该始终如一地倡导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价值观也好、理想也好,要一直坚持走下去,这样的企业才会像一棵长青树,永远是百年老店、千年老店。”贺徙强调说。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