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女子体检发现乳腺结节,4个月后转为乳腺癌,主任:无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4 15:2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乳腺结节,这一在女性体检报告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常常被忽视。然而,深圳一名女子在体检中发现乳腺结节,仅仅4个月后竟确诊为乳腺癌。

这一转变之迅速,令她和家人猝不及防。面对这样的案例,许多医学专家发出警告:无知,才是最大的风险!

乳腺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群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全球癌症统计2023年报告》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病例中占比高达25%,在我国女性癌症中也占据首位,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42万,死亡病例数近12万

如此高发的疾病,为什么仍然有大量女性掉以轻心?

乳腺结节并非皆是恶性,但部分结节具有恶变可能。医学研究表明,乳腺结节的形成与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其中,高雌激素水平被认为是促发乳腺病变的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在体检发现结节后,因无明显症状,选择听之任之,最终导致病情发展至不可控阶段。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基因突变、激素水平、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研究发现,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乳腺癌风险高达60%-80%

此外,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速乳腺癌的发生。

西医学角度来看,乳腺癌的形成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失控。正常乳腺细胞在受到外界刺激(如雌激素过度作用)时可能发生异常增生,最终演变为癌细胞。

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肝郁气滞、痰湿凝结”密切相关。长期情绪压抑、肝气不舒,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痰湿阻滞乳络,诱发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的症状识别与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乳腺局部微痛、肿块、乳头溢液等轻微不适,极易被忽视。

而当出现乳腺明显肿块、皮肤凹陷、乳头回缩、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早筛查,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40岁以上女性应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钼靶),35岁以上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患者)应提前进行乳腺超声检查

此外,乳腺自检也是重要手段,建议女性每月固定时间进行自检,寻找是否有异常硬块或形态改变。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不足

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对于早期乳腺癌,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可达到较高的治愈率。

但对于晚期或具有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等高危类型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复发率较高。

中医学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主要起到改善体质、缓解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的方法,配合针灸、艾灸、中药调理,帮助患者改善体内气血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

例如,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方剂,常用于乳腺癌术后或放化疗期间的调理,帮助缓解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的手术及放化疗。部分患者因恐惧手术或误信网络不实信息,选择单纯依赖中医治疗,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关键,在于科学配合,取长补短。

如何预防乳腺癌?医生的独特建议

1.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2. 控制体重:肥胖女性乳腺癌风险较正常体重人群高20%-40%,适当运动可降低乳腺癌发生率。

3. 规律体检:定期乳腺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尤其是35岁以上女性及有家族史者

4. 心理调节: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保持良好心态,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

5. 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需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6. 中医调理适当采用中医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改善气血循环,降低乳腺结节恶变风险。

总结

深圳女子乳腺结节4个月恶变为乳腺癌的案例,再次警示大众——乳腺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乳腺结节并非“良性”便可掉以轻心,部分结节具有恶变潜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为乳腺疾病提供了更全面的管理方案,但科学认知与合理筛查,仍是最重要的防线。

提升健康意识,定期体检,远离乳腺癌,不让“无知”成为疾病的帮凶。

参考文献

1. 《全球癌症统计2023年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

2. 《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2023)》,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3. 《中西医结合乳腺癌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年。

4. 《乳腺癌筛查指南》,美国癌症协会(ACS)。

5. 《乳腺癌的中医病机与治疗探讨》,《中医杂志》,2021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