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十大更新重塑临床实践,中国经验助力全球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7:00 1

摘要: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年度重磅事件,《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的发布引发全球关注——距离2021年版指南已过去4年,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整理 | 医学界报道组

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年度重磅事件,《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的发布引发全球关注——距离2021年版指南已过去4年,这期间瓣膜性心脏病(VHD)介入治疗技术飞速迭代,临床证据持续积累,新指南的更新不仅覆盖了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全瓣膜领域,更以“循证为基、个体化导向”的原则,为全球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疗依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二叶式主动脉瓣、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等领域的临床经验与器械研发成果,多次与新指南推荐方向呼应,彰显了中国在瓣膜介入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一、主动脉瓣介入:适应证大幅放宽,覆盖更多高危与复杂患者

主动脉瓣疾病是VHD中的重点人群,新指南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调整最为瞩目,核心趋势是“降低年龄门槛、纳入复杂病变”。

1

TAVR适应证年龄首次下调至70岁

2021年版指南将TAVR推荐年龄设定为≥75岁,而新指南基于大量临床证据,将这一标准下调至≥70岁:对于解剖结构合适的三叶瓣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被列为I A类指征。这一调整的背后,是TAVR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器械的安全性、耐久性显著提升,且70岁以上患者接受TAVR后,在死亡、卒中、再入院等终点事件上的获益已不劣于传统外科手术。

2

二叶瓣、主动脉瓣反流首次获明确推荐

我国是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BAV)高发国家,同时单纯性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数量众多。新指南首次将这两类病变纳入TAVR适应证:

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高、解剖合适的重度BAV患者,推荐考虑TAVR(IIb B类);

症状明显、不适合外科手术且解剖适宜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也可考虑TAVR(IIb B类)。

事实上,我国早在之前的共识中,就已提出类似推荐,不仅将70岁以上列为TAVR绝对适应证,更详细规范了BAV和主动脉瓣反流的手术策略与并发症处理,为全球指南更新提供了“中国数据”支持。

3

混合性主动脉瓣病变终于有了手术指征

临床中,部分患者同时存在主动脉瓣狭窄与反流(即“混合性病变”),此前因缺乏明确指南推荐,诊疗常陷入困境。新指南明确:

有症状、中度混合性病变(狭窄+反流)且平均跨瓣压差≥40mmHg或最大流速(Vmax)≥4.0m/s的患者,推荐干预(I B类);

无症状但Vmax≥4.0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排除其他病因)的患者,也需干预(I C类)。

这一更新基于病理生理学证据:混合性病变会导致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早期干预可避免左心功能不可逆损伤。

二、二尖瓣介入:TEER全面升级,TMVI突破MAC治疗瓶颈

二尖瓣反流是临床最常见的瓣膜病变之一,新指南对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和经导管二尖瓣植入(TMVI)的推荐,标志着二尖瓣介入进入“精准分层、扩大覆盖”新阶段。

4

TEER指征三级跳:FMR升Ia,DMR升IIa,AFMR首入列

TEER是二尖瓣反流介入的核心技术,新指南基于COAPT、RESHAPE-HF-2等里程碑研究,对其适应证进行重大升级:

继发性二尖瓣反流(FMR,由心衰等心室病变引发):症状性重度FMR患者,TEER从IIa类升级为I a类,意味着“强烈推荐”——这类患者接受TEER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原发性二尖瓣反流(DMR,由瓣叶本身病变引发):外科高风险、解剖合适的重度DMR患者,TEER从IIb类升级为IIa类,得益于新一代器械(如更大夹子、更灵活输送系统)和团队经验提升,复杂解剖患者也能获益;

房性继发性反流(AFMR,由房颤引发):GDMT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重度AFMR患者,首次被列为TEER适应证(IIb B类),而外科手术为IIa类——填补了房颤相关反流的介入治疗空白。

5

TMVI首次用于二尖瓣瓣环钙化(MAC)

二尖瓣瓣环钙化(MAC)是老年患者的常见问题,钙化的瓣环会导致外科置换/修复难度极高,手术风险陡增。新指南首次推荐:解剖合适的高危MAC患者,可考虑TMVI(IIb类)。

这一突破与美国FDA近期批准Tendye器械用于MAC的TMVI治疗相呼应。临床中,MAC患者常合并房颤、卒中风险升高,TMVI通过“经导管植入瓣膜”避开钙化区域,为外科禁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目前可使用TAVR球扩瓣或专门研发的二尖瓣瓣膜完成手术。

三、三尖瓣与瓣中瓣:从探索到推荐,介入治疗成新选择

三尖瓣病变曾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而人工瓣膜衰败后的二次治疗也长期面临困境,新指南的更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6

三尖瓣介入从IIb升IIa:TEER与置换均获证据支持

2021年指南仅建议“有经验中心探索”三尖瓣介入(IIb类),新指南基于TRILLUMINATE和TRISCEND II两项RCT研究,将推荐级别提升至IIa类:

TRILLUMINATE研究显示,三尖瓣TEER比药物治疗降低全因死亡/三尖瓣手术、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且改善生活质量;

TRISCEND II研究证实,经导管三尖瓣置换(使用EVOQUE瓣膜)比药物治疗更能改善症状,还能促进右心室逆向重塑(即右心功能恢复)。

指南同时强调:需排除重度右室功能障碍或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确保患者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

7

瓣中瓣植入升级:二、三尖瓣均获IIa推荐

人工瓣膜衰败(如生物瓣钙化、机械瓣血栓)后,再次开胸手术风险极高。新指南将“经导管瓣中瓣植入”(在衰败瓣膜内植入新瓣膜)的推荐级别从IIb类提升至IIa类:

适用于外科中高风险的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衰败患者;

二尖瓣瓣中瓣植入需特别注意左心室流出道阻塞风险(尤其小心室、肥厚患者),经股静脉/经房间隔路径是优选。

四、外科手术与抗栓:优化策略,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除了介入治疗,新指南对传统外科手术和抗栓方案的调整也极具临床价值,核心是“减少创伤、简化方案”。

8

外科手术:主动脉瓣修复升级,微创二尖瓣首推

主动脉瓣修复:部分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在有经验中心,修复术从IIb类升级为IIa类,替代置换术——修复术可避免机械瓣抗凝相关出血,或生物瓣衰败的二次手术,长期耐久性证据日益充足;

微创二尖瓣修复:首次推荐右胸小切口微创修复(IIb类)——一项RCT显示,与传统胸骨切开术相比,微创术式住院时间缩短、术后6周体力活动改善,12周时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适合追求快速康复的患者。

9

同期房颤处理:左心耳封堵+消融升为I类

瓣膜病患者常合并房颤,二者相互加重(房颤加剧反流,反流诱发房颤),且血栓栓塞风险高。新指南将“瓣膜外科手术同期行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从IIa类升级为I类:

LAAOS III研究证实,CHADS-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手术中封堵左心耳,随访3.8年卒中/全身性栓塞风险降低33%;

同期房颤消融可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术后抗凝依赖。

10

抗栓方案大简化:TAVR不用双联抗板,机械瓣不用桥接

抗栓治疗是瓣膜术后的关键环节,新指南摒弃了复杂方案,更强调“个体化、低风险”:

TAVR术后:除非有明确指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否则不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III B类);无口服抗凝药(OAC)指征者,推荐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治疗12个月(I A类),之后考虑长期服用(IIa C类);有OAC指征者(如房颤),直接用OAC(I B类);

机械瓣术后:植入新一代主动脉机械瓣的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术前3-4天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无需低分子肝素桥接(I类)——可减少出血风险;

生物瓣术后:术后3个月内可用VKA(I类)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IIb类),3个月后考虑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IIb类);

瓣膜修复术后:外科二、三尖瓣修复后,给予3个月抗凝(VKA或NOAC,IIa类),出血高风险者仅需抗血小板治疗(IIb类)。

五、总结:指南更新的三大核心趋势与中国贡献

2025 ESC/EACTS瓣膜指南的更新,并非简单的“指征调整”,而是折射出VHD诊疗的三大趋势:介入治疗更积极(年龄放宽、病变覆盖扩大)、评估更个体化(结合手术风险、解剖条件、患者偏好)、方案更循证(基于最新RCT研究,摒弃无效措施)。

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在多个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无论是《中国TAVR专家共识》提前推荐二叶瓣和主动脉瓣反流的TAVR治疗,还是《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规范三尖瓣介入流程,亦或是自主研发的ValveClamp(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ReAces(可穿刺封堵器)等器械走向国际,中国医生和研究者始终在为全球瓣膜诊疗贡献“中国智慧”。

未来,随着更多长期临床数据的积累和器械的创新,瓣膜性心脏病的诊疗将进一步向“微创化、精准化、全程化”迈进,而2025版指南无疑为这一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小题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