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妈”不是妈,是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一群帮农户打通销路的“贴心人”,带头的是总经理黄立法和副总经理唐诗梦。
姜妈赶集!
这段时间,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淳安大下姜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闲聊里、手机刷到的短视频中……
“姜妈”是谁?
“姜妈”不是妈,是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一群帮农户打通销路的“贴心人”,带头的是总经理黄立法和副总经理唐诗梦。
赶的什么集?
赶的不是集,是穿梭在大下姜乡村,收集大山里的“零小散”土特产的奔波,一份乡村振兴的梦想。
8月27日,大杭州8月第25个高温天,我们也跟着“姜妈赶集”赶了一回集。
上午,收货
7点半,高温已开始炙烤大地。黄立法开着面包车,唐诗梦抱着电子秤,准时出发前往枫树岭镇的3个村收货,这是他们每天雷打不动的“早间任务”。
第一站,当畈村。村民余娟儿早已等在门口,手里提着几袋笋干。
“这都是自己晒的,很干净!”“这袋子里是加盐煮过的笋干。”她一边说,一边招呼邻居陈小金也拿来小虾干,“这是我在小溪里抓的,炭火烘的,比晒得香!配点辣酱和青辣椒炒起来很好吃!我老丈人腿脚不好,吃这个很合适。”
“笋干一共1.82kg,20元一斤,总共72元。”“小虾干不到1斤,100元一斤,总共87块钱。”黄立法一一“质检”、称重,唐诗梦则负责付款、登记。
余娟儿今年63岁,儿子在富阳上班,儿媳妇在千岛湖镇上班,14岁的孙女和6岁的孙子都留在老家,由她帮忙照顾。“能换点钱真不错,平时我也没什么其他收入。”
陈小金家里只有她和老伴两人。“我年纪不算大,55岁,但不识字,也没什么本事,没地方做工,就只会在家干点农活。”收到现金,陈小金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多亏你上门来,我才能换点钱!”
马不停蹄,第二站到了衍昌村杨家山自然村。
“余成宏大哥!在家没?”车刚停下,黄立法就喊。门“吱呀”一声开了,余成宏举着个搪瓷杯迎出来:“来啦!笋干早晒好了,在楼上呢!”4.7公斤笋干,黄立法蹲在院子里称:“20块一斤,总共188块!”收完准备走,余成宏的老伴儿在旁边搭话:“不着急走啊,留下来吃中饭呗,都准备了!”
“谢谢了,谢谢了!还有一家等着收,得赶紧去。”黄立法推辞了中饭,却被硬塞了两个老南瓜。“这都是心意,推不掉的。”他有点小骄傲:“上次收地瓜,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追出来,硬是塞给我三个煮鸡蛋,还用铁皮罐装着。”
最后一站,枫树岭村叶公花家。收了1.5kg黄尾鱼干,50元一斤,共150元;又收了14kg火腿,50元一斤,共1400元。
“姜妈赶集来啦!”上门收货的过程中,黄立法还要不停穿插拍摄短视频,这是他每个短视频的开场白。“一来是记录,二来是溯源,三来是为了传播,希望更多人知道‘姜妈赶集’,了解我们的‘到门’(淳安土话,指优质)好货。”
中午,拍短视频
收完货已是上午10点,面包车里堆得满满当当。
黄立法没回公司,直接去了枫树岭镇上的一户村民家。
来到支好的灶台边,把收来的黄尾鱼干泡在水里:“今天要拍鱼干煲,得先泡软,再跟火腿肉一起炖,鲜得很!”
摄影师举着相机,镜头里,黄立法边切火腿肉边念叨:“这是四年的老火腿,上次锯开的时候,香味飘出三条街!农家土猪,就是不一样!而且这火腿炖什么、炒什么都好吃!”
“来来来,再拍一段笋干煲火腿!”“这都是农户自己晒的笋干,你们看这色泽……”他对着镜头熟练讲解。
炖完火腿炖鱼干,炖完鱼干炖豆角干,炖完豆角干又开始炒面。这天,黄立法给自己安排的拍摄KPI是四道菜。“后台总有人问怎么烧怎么做,那么我就演示给他们看。”
菜在锅里炖的工夫,两人也没歇着。黄立法拿出手机,接打电话、处理订单、回复后台消息:“亲,你要的葛根粉明天发。”“这款面条保质期一年。”……
唐诗梦则趴在一旁的石桌上整理收货账本,把上午三家农户的信息、产品重量和金额逐一核对清楚,还有后台订单和客服留言。“我们除了睡觉,几乎全在一起干活。”她笑着说。
下午,发货
下午2点,短视频拍摄完毕,两人赶回“大下姜振兴公司”展厅,扎进“打包和发货的世界”。
两人分工明确:首先将收来的所有农产品装袋、贴标签;火腿切成小块、修掉边角,用真空袋封好。
“每样东西都得标清楚‘谁家的货、来自哪个村、多少钱一斤’,不然出了问题没法追溯。”黄立法说,“以后还要搞‘一物一码’,买家扫一扫标签,就能知道这袋笋干是哪个村哪户农户的。”
然后是发货。“直播间下单的,今天都要全部发出去,江浙沪基本明天就能到,总之不能让买家等太久。”
尽管一场直播有时只卖几百元,但他们发货从不怠慢。
晚上,直播
晚上7点半,枫树岭镇街上已一片漆黑,“大下姜振兴公司”展厅里的灯亮得晃眼。
黄立法和唐诗梦忙着开启直播:确定卖品、核对价格、检查库存、设置福利、调试设备……
“再过半小时,直播就要开始了,得把细节都盯好。”黄立法揉了揉有点沙哑的嗓子。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大下姜优选好物直播间!我们是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搬运工’!”晚上8点,“姜妈赶集 好货到门”直播准时开始。屏幕上在线人数跳了跳,停在“6”——有“范书记”,有“我们大杭州”,有“充电宝还有电吗”,还有3个没备注的观众。
虽然观众个位数,黄立法和唐诗梦对着手机屏幕,还是激情满满,一边介绍产品,一边回复弹幕提问。
“范书记又来啦,欢迎欢迎!没声音?呀,忘记带麦了!”黄立法对着手机屏幕笑,旁边的唐诗梦迅速反应,赶紧给黄总别上收音器。
“范书记,这回有声音了吧?什么,有回音?我们马上调调!”唐诗梦指尖在调音键上飞快戳着。
这段小插曲后,他俩赶紧又接着笑呵呵地继续直播。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笋干,是早上刚从当畈村收的。”黄立法把麦凑到嘴边,声音带着点淳安口音。
“你看这颜色,金黄的,上面那层白霜不是坏了,咱土话讲是‘白消’,识货懂行的就知道,这才是好笋干!”他拿起一小捆笋干对着镜头晃,唐诗梦在旁边补了句:“泡3个小时就能炖肉,上次我跟黄总炖了火腿,香得隔壁办公室都来敲门。”
突然有人在公屏发:“19.9半斤贵了。”黄立法赶紧接话:“这位朋友,咱算笔账:我们从农户家里收来就20元/斤,刨去五六块钱邮费,还有人工费和油费,19.9半斤真没赚头,您要是信我,买回去尝尝,不好吃我给您退。”
直播已经17分钟过去,唐诗梦看了看不乐观的在线人数,赶紧将原本计划在8点半上的限量福利价香脆花生提前上了:“来来来,给宝子们来波开播福利哈!这个连壳都可以吃的焦糖味香脆花生,一直是我们直播间的爆品,原价15.8元一包,今天超福利宠粉价9.9元,赶紧把直播间分享出去,和家人朋友一起抢哈!”
直播中,黄立法不时分享上门收货时的感人故事,唐诗梦则在旁边补充产品细节。
当晚直播2小时,总共卖了13单:九袋花生、一袋面、一袋笋干和一袋豆角干,总共不到200块。
关播时已近10点10分,黄立法揉了揉嗓子,喝了几口水,又开始跟唐诗梦核对明天的计划:“明天去大墅镇收,那几家农户联系好了吗?路线再顺一遍,别绕远路。那几家农户都已经提前联系过了吧?明确都在家的吧?……”
关于“姜妈赶集”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姜妈赶集”是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个智慧应用场景,目的是破解村民零小散农产品的自产自销问题,帮助大下姜区域内所有农户在家门口增收 。
村民们只要在手机上打开“浙里办”,搜索“共富大下姜”,点击“姜妈赶集”,按要求将自家农产品相关信息上传,平台随后就会安排专人上门验货收货 。无论订单多小,哪怕是一斤笋干或者1斤火腿肉,都会由振兴公司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收购。
目前,“姜妈赶集”已经覆盖大下姜片区的5个乡镇,包括枫树岭镇、大墅镇、安阳乡、里商乡和石林镇,地域范围横跨100多公里。
从7月23日到8月28日一个多月时间,黄立法他们几乎把这里的每个村都跑了个遍,一共收购了30单农产品,收购额16000多元。直播带货9场,交易额6000多元。
这段时间,他们还培训了25个村的大学生村官,教不会用手机的农户使用“浙里办”APP。
“这么辛劳,值得吗?”我们问黄立法和唐诗梦。他们指了指窗外。
“你看这大山里的灯,每盏灯下都有等着卖土货的农户。那些农户脸上的笑容,就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记者 王夏琴 通讯员 王亚萍
摄影/视频 陈林森
我们大杭州新媒体编辑
来源:农民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