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全球转播的核心战术,就是“拆墙”。它要拆掉的,是由西方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精心砌筑的“信息过滤墙”。通过技术手段,让信息不再需要经过中间商的转手和包装,而是像一股洪流,直接冲刷到全球每个人的眼前。
日本慌了!西方更瞒不住了!中国宣布用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纪念大会与阅兵盛况!
就在一周前,日本外务省通过驻外使馆向欧美和亚洲多国“打招呼”,要求他们“谨慎考虑”是否出席,打脸这么快就来了!
一边是史无前例的85种语言全球覆盖,一边是东京的外交小动作,到底谁才是这场舆论战的输家?日本的慌张到底为了哪般?
你或许听过英语的BBC、法语的法新社、西班牙语的埃菲社,但你可曾听过用斯瓦希里语、僧伽罗语、卢旺达语讲述的中国故事?这一次,中国做到了!
这次全球转播的核心战术,就是“拆墙”。它要拆掉的,是由西方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精心砌筑的“信息过滤墙”。通过技术手段,让信息不再需要经过中间商的转手和包装,而是像一股洪流,直接冲刷到全球每个人的眼前。
CGTN联动了全球超过4700家合作媒体,背后是触达约7亿电视观众和约6亿新媒体粉丝的庞大网络。信号直接抵达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经不是传播,而是一种覆盖。
更可怕的是它的精度。当直播信号用斯瓦希里语、僧伽罗语甚至皮金语进行播报时,意味着信息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国际媒体鞭长莫及的“神经末梢”。非洲部落的长者、南太平洋岛屿的渔民、爱尔兰乡间的老人,他们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母语,直接接收来自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画面和声音。
为了保证这份“原汁原味”,技术上更是做到了极致。4K乃至8K的超高清画质,让导弹上的编号、装备表面的纹理都纤毫毕现。这种不容置疑的清晰度,极大地提高了二次剪辑和断章取义的门槛。CNN或BBC等机构想再进行选择性叙事的空间被无限压缩,他们失去了“转译权”。
当德国、英国、加拿大等七国集团领导人选择缺席,留下一排“空椅子”时,社交媒体上估计是另一番景象。CGTN在TikTok上发布的一条阅兵预告片,播放量轻松突破三千万次。官方外交的刻意冷场,被民间舆论的刷屏热潮彻底淹没。
如果说技术是“炮弹”,那么内容就是“弹头”。这场广播真正的威力,在于它将一系列未经任何修饰的历史词汇,通过85种语言的精确翻译,硬生生地植入到了全球的话语体系中。这无异于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场关于历史定义权的激烈辩论。
这是一场词汇的正面交锋。“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日本侵略”,这些词汇被直接、坦荡地播报出去。而在另一边,日本2024年新版教科书正试图用“进出”模糊“侵略”,用“占领南京后的混乱”来替代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在85种语言的放大下,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阅兵的镜头语言,也在巧妙地重构叙事。当身着八路军军服的方队与身穿现代维和部队迷彩的士兵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一个“昔日战争受害者”到“今日和平守护者”的叙事闭环就此形成。这种安排,巧妙地将中国的抗战历史,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链条之中,有力地回击了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论”史观。
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从对手的反应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发出了充满忧虑的哀叹,称这场直播无异于将日本从“加害者被告席”,直接搬到了“全球客厅的中央”。这种恐惧,恰恰说明了“语义植入”的精准打击效果。
当一个历史真相被翻译成85种语言后,它就拥有了85条独立的生命线,形成了一张无法被单一势力篡改或垄断的全球记忆网络。那个可以被随意涂抹的黑箱,被彻底砸开了。
这场长达70分钟的直播,早已超越了一场媒体事件的范畴。它演变成了一次不动声色的外交施压,一张派发给全世界的“历史考卷”,迫使每个国家都必须在历史认知问题上做出选择,从而将虚无缥缈的话语权,直接兑换成了实实在在的地缘政治筹码。
日本无疑是处境最尴尬的。其外务省一边通过使馆,要求欧美及亚洲多国“谨慎考虑”出席,理由是活动“反日色彩浓重”。另一边,日本首相却向靖国神社献上祭祀费,三名内阁大臣公然前去参拜。这种“一边捂别人嘴,一边拜自己鬼”的矛盾行为,让其在国际道义上迅速陷入了自我孤立。
西方世界同样面临两难。美国通过外交渠道建议盟友“降低出席规格”,七国集团领导人的集体缺席,无疑是一种政治站队。然而,这种官方姿态,在社交媒体上汹涌的民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且与现实脱节。他们若选择忽视,自己的受众很可能会跑到中国的社交平台评论区去“补历史课”。
日本曾试图将这一事件包装成“中国利用历史问题打压日本”的地缘政治议题,但这番话术反而不打自招——它恰恰证明了历史叙事已经与国家实力、传播技术和现实外交深度绑定,成为一种新兴的权力形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直播结束后,网络上留存的无数视频片段和截图,将构成一份永久性的数字遗产。它们会成为未来探讨日本历史观问题时,随时可以被调用的呈堂证供,迫使日本长期面对这场由其自身历史观所引发的全球质询。
历史不会因为缺席的领导人而改写,却可能因为亿万观众的母语直播而重新被记住。
这场以85种语言为载体的阅兵广播,堪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现代国家叙事战略。它将技术、内容与外交目标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全球议程设置。
这不是“中国又赢了”的自嗨,而是直接把日本的“历史美颜滤镜”一把扯掉,顺便把西方媒体几十年攒下的“选择性失明”打了个大窟窿!
参考资料:
《85种语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向全球转播纪念大会和阅兵盛况》2025-08-24 16:25·京报网
《时长约70分钟!阅兵活动安排,最新公布→》2025-08-20 11:03·人民日报
《最新装备、国之重器齐上场!本次阅兵活动还将实现这些首次》2025-08-20 10:37·央视新闻
来源:屏风浊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