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听“幽门螺杆菌转阴”,就像听到“肿瘤是良性的”那种松了一大口气。但问题是,这个菌并不是单纯的感染后治愈就没事的细菌。它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和吸烟、石棉、苯这些货色是一个级别的。
36岁,事业刚稳住,孩子刚上小学,日子刚刚觉得顺了点。
可就是在这一年,陈女士查出胃癌晚期,而就在一年前,她的幽门螺杆菌才刚查出来、刚治疗完、刚“转阴”。
她原以为这场病就此过去,谁想到只是换了个躲藏的方式。
医生一句“真是太无知了”,不算狠,却扎心。因为这“无知”,她不是一个人,不是个案,而是成千上万人的共同盲区。
很多人一听“幽门螺杆菌转阴”,就像听到“肿瘤是良性的”那种松了一大口气。但问题是,这个菌并不是单纯的感染后治愈就没事的细菌。它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和吸烟、石棉、苯这些货色是一个级别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后,胃黏膜开始慢慢走下坡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是一条非常明确、很难逆转的路径。而“转阴”只是说明菌暂时清除了,但它对胃黏膜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此自动修复,更何况很多人治疗时半途而废,或者使用方法不规范。
陈女士的胃癌不是1年间突然出现的。她十几年前就有胃胀、饭后反酸、口臭这些胃病的老毛病。她总说“没事,老胃病了”。从没做过胃镜,甚至连规律吃药都做不到。
治疗幽门螺杆菌那次,她吃了一个疗程,复查阴性后就不管了。没有复查胃黏膜有没有萎缩,没有查是否有肠化生,更别说定期复查胃镜。她以为“消灭了细菌就OK了”,但她的胃早就走到了肠化生阶段,这才是真正危险的拐点。
肠化生这个词听着陌生,其实它的意思很直白:胃黏膜变得像肠道黏膜了,本不该出现在胃里的细胞,开始“越界”。这种“越界”不是好事,而是癌变的高危信号。
每年中国新发胃癌病例超过68万,占全球一半以上。而在这些病例中,超过80%都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痕迹。这个数据不是吓唬人,是《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写着的。
但最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幽门螺杆菌的严重性,甚至很多基层医生也只是把它当成“胃炎的一个诱因”。更别说一些民间偏方,什么“喝蜂蜜杀菌”“吃蒜头杀幽门螺杆菌”,听着就离谱,但被信得死死的。
很多人只把胃不舒服当成“吃坏肚子”。但真正的胃癌患者在罹患前是有很多细节表现的:比如饭量变小、体重无故下降、大便变黑、饭后特别胀,这些都不是小问题,尤其是超过35岁的人出现这种变化,更要警惕。
胃癌在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很多人查出时已经是中晚期,是因为它前期实在是太“安静”了。和肺癌、胰腺癌不同,胃癌是那种“潜伏多年、忽然爆发”的类型。
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大的危险也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引发的慢性炎症长期不被重视。胃黏膜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细胞环境紊乱,DNA修复变慢,癌变的风险自然就高了。
陈女士就是这样的人。她没有忽视幽门螺杆菌,但她忽视了它背后潜藏的胃黏膜改变。她没有拒绝治疗,但她也没有坚持后续的检查和管理。最要命的,是她以为“好了”,就真的“好了”。
治疗幽门螺杆菌,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之后要做什么”。如果胃镜提示已经出现了萎缩或肠化生,就不能放任不管。即便转阴了,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胃镜,才有可能抓住早期癌变的机会。
胃镜检查虽然不舒服,但比起开腹手术、化疗放疗,那种不舒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选择无痛胃镜,几分钟的事,完全可以接受。
胃癌早期发现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中期直接掉到40%,晚期就只有个位数了。时间不是数字,是生死线。
幽门螺杆菌有传染性,尤其是家庭内传播。共用餐具、亲吻孩子嘴、嚼食喂饭,这些都是高风险行为。一个人感染,全家中招的情况非常常见。
高盐、腌制食物、反复加热的油炸食物,这些看似日常的吃法,都是胃癌的推手。尤其是泡菜、咸鱼、腊肉、泡面,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极高,和幽门螺杆菌一起,简直就是“癌症套餐”。
不规律的作息也在悄悄破坏胃。长期熬夜、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这些行为都在消耗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年轻时看不出问题,但等身体开始“算总账”的那几年,问题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那句“真是太无知了”,不是责怪陈女士,而是面对一个可以预防的癌症,医生无数次科普、告诫、提醒,却总被当成耳边风后的无力感。
胃癌不是命运,是管理的缺失。幽门螺杆菌也不是洪水猛兽,但它确实是那根最先松动的螺丝。如果不重视,它会一步步把整个系统拖垮。
管理胃健康,不是查一次幽门螺杆菌,不是吃一次药就了事。是一次清除后的“持续监测”、一次胃镜后的“持续追踪”、一次萎缩发现后的“持续干预”。
她不是没有机会,她只是太晚重视。等到症状明显时,癌细胞早已突破胃壁,转移到周围淋巴结,甚至远端器官。即便手术顺利,也无法逆转整体预后。
她的孩子才9岁,丈夫在外地工作,老人年迈。这个家庭的支柱崩塌了,就是一片塌方。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提醒所有人:胃癌不是“老年病”,不是“运气不好”,它是一场可以防可控的灾难。
而最关键的一步,是别再轻视幽门螺杆菌,不要以为“转阴”就意味着结束。它只是战斗刚刚开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共识报告(2022年,上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5):418-430.
[2]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2):91-106.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3年)[J].中国肿瘤,2024,33(4):241-250.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