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岱楷书《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碑刻中的历史与书法之美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清代沈岱楷书《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此碑为册页装,尺寸为28×16.3厘米,现藏于日本 ,虽身处异国,却难以掩盖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
沈岱楷书《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碑刻中的历史与书法之美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清代沈岱楷书《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此碑为册页装,尺寸为28×16.3厘米,现藏于日本 ,虽身处异国,却难以掩盖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的撰文者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王鸣盛在史学、经学领域造诣颇深,其文字功底深厚,行文严谨而富有内涵。他以如椽巨笔,详细记录了苏州地区伍子胥庙的历史沿革及重修之事,为后人研究伍子胥庙的发展变迁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伍子胥,这位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孝以雪雠,忠以报国”,其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他对吴国的功绩以及悲惨的结局,都让人感慨万千。而王鸣盛的这篇文章,更是将伍子胥庙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书法方面,沈岱书丹的楷书尽显独特韵味。沈岱的楷书风格,或许受到唐代楷书名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的影响。欧阳询的楷书“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褚遂良的楷书则“线条瘦劲,风姿绰约,变化丰富” ,在沈岱的书法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些唐代大家的影子。同时,他的书风可能融合了明代台阁体以及清代馆阁体的规范性。明代台阁体书法“结字端正严谨,笔笔工致稳健”,清代馆阁体追求工整雅致,符合当时官方文书和碑刻的审美需求。沈岱的楷书正是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结构严谨,笔画清晰,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艺术性,十分适合碑刻传播。
当我们细细品味沈岱的楷书时,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泼墨的场景。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笔墨的简单组合,更是书法家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沈岱在书写《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时,或许也被伍子胥的事迹所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笔画之中,使得书法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再看刻石者顾元英,其精湛的刻石技艺也为这块碑增色不少。刻石是将书法作品从纸上转移到石头上的重要环节,需要刻石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对书法的深刻理解。顾元英以其细腻的刀法,将沈岱的书法精准地复刻在石碑上,使得后人能够通过石碑,领略到沈岱楷书的神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顾元英在刻石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凝聚在这一方石碑之上。
这块碑的背后,是苏州地区伍子胥庙的沧桑历史。伍子胥庙作为纪念伍子胥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和追思。康熙、乾隆南巡时,特意拨款重修伍子胥庙,这种“民间敬畏其神力,朝廷表彰其忠义”的双重认可,足以见得伍子胥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他不仅仅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名字,更是苏州城的精神象征,活在胥江的船桨声里、端午竞渡的锣鼓声中。而沈岱楷书《重修吴相伍大夫庙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段历史和书法艺术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