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悲惨上将,去上海看个牙竟成光杆司令,其部下全都投了红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0:28 2

摘要:在中国近代,军阀们的混战时期,发生过不少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孙连仲这位国军的上将,真的是可以排进“最惨将军”前三名,他当时只是去上海看个牙病,结果一回来,发现自己手下的1.7万名士兵全都跑去投靠红军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指挥着万人的大将军,变成了没有兵可带的“光

在中国近代,军阀们的混战时期,发生过不少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孙连仲这位国军的上将,真的是可以排进“最惨将军”前三名,他当时只是去上海看个牙病,结果一回来,发现自己手下的1.7万名士兵全都跑去投靠红军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指挥着万人的大将军,变成了没有兵可带的“光杆司令”。

孙连仲出生在河北雄县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孙保安是当地的商人,家庭条件优越,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四岁时父亲去世,孙连仲失去了父爱,由母亲一手抚养。1900年,7岁的他被送进私塾,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了私塾中的佼佼者,除了书本知识,他还跟随兄长孙连喜学习武艺,武技日益精进。

1912年,辛亥革命后,19岁的孙连仲决心投身军旅报国。他说服母亲和兄长,加入北洋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最初他被分配到炮兵营,后来调入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担任班长。

起初孙连仲并未引起冯玉祥的注意,但有一次,冯玉祥亲自检查连队,正巧遇到教训条考核。当时其他军官都无法背诵,只有孙连仲流利地背了下来,冯玉祥由此开始关注他,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这一事件成为了孙连仲崭露头角的转折点,让他在军中逐渐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

1924年秋,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成功推翻了曹锟的政权。孙连仲在这场政变中表现突出,担任卫队旅旅长,带领手枪团伪装成粮饷运输队潜回北京。10月22日夜,孙连仲指挥参谋长王德晋设宴款待曹锟卫队长张汉臣,酒后王德晋诱使张与其他卫队官员玩牌,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孙连仲带领手枪团悄悄包围总统府,轻松制服岗哨,将曹锟活捉,并软禁在中南海,溥仪被迫出宫。事后,孙连仲被升任国民军第一军炮兵旅旅长,后来成为骑兵第二师师长。

在1926年,孙连仲参与了冯玉祥解围西安的战斗,最终成功击败刘镇华的镇嵩军。就在这期间孙连仲也曾尝试盗掘乾陵,企图从这座唐朝皇帝的合葬墓中挖掘宝物。当工兵使用炸药炸开墓道时,突然狂风暴雨,士兵们惊恐万分,最终停手。孙连仲听后感到震惊,立刻下令回填了已经炸开的部分。

1929年,孙连仲与前清端王载漪的孙女罗毓凤结婚,罗毓凤知书达理、贤惠善良。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创办了伤兵医院和难童教养院,还积极组织军队俱乐部活动,并亲自为部队演唱京剧,成为战地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1931年,孙连仲带领第二十六路军前往江西参与“围剿”红军,部队的士兵大多是西北的贫苦出身,跟随冯玉祥打过中原大战,结果一场战斗下来啥也没捞到,反而被拖得一无所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行军,3万人的队伍到达江西时,已经只剩下了不到一半,加上士兵们的士气低落,战斗力几乎全无。

当时蒋介石正在进行第二次“围剿”,这支部队被扔进了最危险的战斗,结果连续几次围剿失败,部队沦为“炮灰”。面对接连的失败和苛刻的条件,士兵们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和红军对着干?”红军善待俘虏,还提供医疗、食物,甚至愿意给愿意回家的士兵发路费,许多被俘的士兵回来后开始散布这些消息,逐渐激发了第二十六路军的动摇。

部队内部原本就不团结,军官和士兵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军官想升官发财,有的则想打胜仗,而士兵们只是想混个温饱,到了1931年9月,部队已是风雨飘摇,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第二十六路军被困在宁都城,军饷发不下来,士兵们天天饿肚子,还患上疟疾,病死的人越来越多,官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几乎没有人愿意再为国民党而战。

就在此时孙连仲的牙疼发作,疼得他几乎无法指挥,于是他决定请假去上海治病,把部队交给第25师师长李松昆代管,李松昆虽是师长,却没有太多主见,所有的事都听参谋长赵博生的,第二十六路军的危局也因此成为赵博生的机会。

赵博生早就是秘密共产党员,他看到部队的低迷士气和不团结,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开始暗中策划,准备利用这次空档发动起义,12月14日,赵博生通过控制电台和指挥部,封锁了消息,并以开会的名义把所有军官召集到宁都天主教堂,李松昆未能出席,避免了一劫,而其他军官则被控制住。

15日,赵博生带领部队悄悄从宁都出发,向红军投降,这次起义行动迅速而果断,1.7万名士兵和大量武器直接投向了红军,并迅速整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红军方面早已做好准备,毛主席指示要做政治工作,欢迎留下的士兵,不愿留下的可以发路费送走,红军的待遇显然远超国民党,许多士兵选择留了下来。

这次起义成为了宁都起义,它对国民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第二十六路军的1.7万多名官兵投向红军,让红一方面军的军力从4万多猛增至6万多人,起义部队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1932年成功参加了赣州、龙岩、漳州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33年1月他在黄狮渡战役中阵亡,年仅36岁。董振堂也在1937年阵亡,年仅42岁,两位英雄虽然为革命贡献巨大,却未能亲眼见到胜利的到来,而当孙连仲从上海回来时,发现自己带领的部队已经消失无踪,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蒋介石虽然没有追究他,但孙连仲的部队被缩编为第二十七师,他继续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在1933年击退了红军,部队再度扩编为第四十二军。

在台儿庄战役时,孙连仲作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亲自指挥部队与日军激烈对抗。战况最为紧张时,31师师长池峰城问是否该撤退,孙连仲坚定回应:“士兵用尽后,你接替上。”接着,他补充道:“敢渡河者必死!”这一番话不仅激励了池峰城,也彰显了他誓死捍卫国家领土的决心。

孙连仲的部队中,还有一位勇敢的将领冯安邦,他多次亲自带队组建敢死队,奋力与日军肉搏,成功夺回失地。冯安邦曾说:“杀敌报国是军人使命,只有不顾生死的军人才是忠诚的。”1938年,他在襄阳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39岁。

在孙连仲的指挥下,中国军队经历了巨大牺牲,但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凭借卓越战功,孙连仲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然而随着战争推进,部队伤亡惨重,兵员补充不足,最终人数大幅减少。

1943年,陈诚的帮助让孙连仲成功晋升为第六战区总司令。然而能跟随孙连仲调入的新部队仅限于他的嫡系部队——第30军。此时第30军负责鄂西前线的守备任务,尽管没有参与重大战役,但始终坚守一线,为抗战做出了默默的贡献。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孙连仲被任命为十一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平津地区日军投降事宜。在1945年10月的邯郸战役中,第30军遭遇了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猛烈攻势,最终全军覆没。第30师的师长王震被俘,残余部队撤往后方,被重新整编为整30师,最终被胡宗南军事集团接管,完全脱离了孙连仲的指挥。

在孙连仲失去第30军后,剩下的部队已逐渐失去了战斗力。第30军并未放弃抵抗,胡宗南的整编部队继续在陕北战场作战,直到1948年7月,为支援阎锡山困守的太原,第27师和第30师的89团被空运至太原。

然而第30军军长黄樵松暗中联系解放军准备起义,却被第27师师长戴炳南告发,黄樵松被捕并最终牺牲。此时第30师的残余部队在太原解放后被俘,部分部队继续撤退,最终在陕西凤翔以北的姚家沟地区被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全歼。第30军军长鲁崇义在撤退途中逃脱,后于半年后在四川成都投诚。

孙连仲在失去唯一的嫡系部队第30军后,作为第十一战区司令和河北省主席的他,彻底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无法再指挥有效的部队。更糟糕的是随着身边的几名随从因涉嫌地下党而被逮捕,蒋介石对孙连仲的信任开始动摇,最终孙连仲被调往南京担任名义上的首都卫戍司令,这个职务几乎没有实际权力,孙连仲彻底沦为“光杆司令”,失去了曾经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令人震惊的是新8军军长高树勋选择起义,投向了解放军。他曾是过去宁都起义时的27师师长,高树勋的投诚让国民党震动不已,蒋介石虽然愤怒,但因孙连仲的抗战贡献和当时的局势,最终未对他进行处罚,之后孙连仲逐渐远离军事,1947年被调任为南京首都卫戍司令,实际权力已大幅削弱。他的军事生涯也因此画上句号。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孙连仲跟着蒋介石一起撤退到了台湾,到了台湾后,他被任命为“革命实践研究院”的院长等职务,但已经不再参与具体的军事事务。这个曾经在战场上驰骋的将军,开始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在台湾,孙连仲常常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涯,尤其是那次因为牙痛而引发的“宁都事变”。他在回忆录中曾感叹,如果当时没有去上海看牙,历史可能会有不同的走向,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才是他最骄傲的事。

1990年,孙连仲在台北去世,享年97岁,作为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民国以及抗战等多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变迁。

孙连仲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波折,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一次普通牙病治疗,竟成了改变一支军队命运的关键;一个看似失败的事件,反而成为他重新崛起的转折点。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来源:明写春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