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老铁,咱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知县大人”“县令大人”这俩称呼,有时候演的是同一个县的官,却叫不同的名儿,是不是总觉得迷糊?心想这不都是管一个县的“县太爷”吗?能有啥不一样?
前言:
各位老铁,咱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知县大人”“县令大人”这俩称呼,有时候演的是同一个县的官,却叫不同的名儿,是不是总觉得迷糊?心想这不都是管一个县的“县太爷”吗?能有啥不一样?
知县和县令虽然都是管县的官,但不是一回事儿,连出现的朝代、管的地盘大小、手里的权力都差着一截。今天就来讲讲他们到底有着什么区别。看完你就知道,为啥有的“县太爷”腰杆硬,有的却得看别人脸色——不是因为官品不一样,是“知县”和“县令”本身就不是一个“段位”的!
先搞清楚:俩官儿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差着好几百年呢
首先得说个最关键的点:知县和县令不是同时存在的,就像宋朝的官不能跟唐朝的官比一样,他俩出现的时代差了好几百年,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先说说“县令”,这哥们儿资格老,出现得特别早。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县令”了。你想啊,那会儿诸侯争霸,各国都想把地盘管好,多收税、多招兵,就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设“县”,然后派个官去管,这个官就叫“县令”。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搞了“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面再分一堆县,每个县都设“县令”(如果县比较小,就叫“县长”,这个后面咱再唠)。从秦朝开始,一直到隋朝,这一千多年里,管县的主要官儿都叫“县令”,就像现在每个县都有县长一样,是标配。
那“知县”是啥时候冒出来的呢?得等到宋朝。宋朝建立后,皇帝赵匡胤特别怕地方官造反——因为他自己就是武将造反当上皇帝的,所以对地方官管得特别严。他觉得以前的“县令”权力太大了,又管行政、又管军事、还管司法,万一搞个小动作,朝廷不好控制。
于是赵匡胤就想了个招:不直接任命“县令”了,而是从朝廷里派官员去“代理”县令的活儿,这些派去的官就叫“知县事”,后来简称“知县”。“知”在古汉语里就是“主持、管理”的意思,“知县”就是“主持一个县事务的官”。
你看,从这儿就能看出来,县令是“正式任命的县最高长官”,而知县一开始是“朝廷派去代理县长官的官”,俩人的“出身”就不一样。后来到了明朝和清朝,朝廷干脆就不用“县令”这个称呼了,全国的县都叫“知县”,所以咱们看明清的剧,比如《水浒传》(虽然写的是宋朝,但作者是明朝人,习惯用明朝官名)、《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管县的都叫知县,没再提县令,就是这个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春秋战国到隋朝,主流叫县令;宋朝开始出现知县,明清只叫知县。俩官儿就像接力赛,一个跑前半程,一个跑后半程,没在同一个赛道上同时跑过,这是最基本的区别。
再唠唠:管的地盘大小不一样,“县令”还分三六九等
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县,都是管县的,但“县”和“县”不一样,有的县大,有的县小,有的县富,有的县穷,所以管这些县的官儿,权力和地位也不一样——这一点在“县令”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先说说“县令”的等级。秦朝的时候,就把县分成了两档: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县,叫“大县”,管大县的官叫“县令”;人口不到一万户的县,叫“小县”,管小县的官叫“县长”。你别觉得“县长”和“县令”就差一个字,待遇差远了——县令的工资(俸禄)是六百石到一千石粮食,县长只有三百石到五百石,差了一半还多。
到了汉朝,这个规矩还沿用着,而且分的更细了。比如西汉的时候,除了按人口分,还按县的重要性分:靠近京城的县,叫“京县”,管京县的官不叫县令,叫“县令”(跟普通大县一样),但权力更大,能直接跟朝廷打交道;边疆的县叫“边县”,管边县的县令还得兼管军事,手里有兵,能打仗,待遇也比普通县令高。
举个例子,汉朝的长安附近有个县叫“长安县”,管这个县的县令,虽然也是县令,但因为在京城边上,能经常见到皇帝和大臣,说话比其他地方的县令管用多了。要是换成边疆的“敦煌县”,县令不仅要管老百姓种地交税,还得防着匈奴来抢,手里有几百个士兵,这权力普通县令可没有。
那“知县”呢?宋朝以后,县也分大小,但不像以前那样分“县令”和“县长”了,不管大县小县,都叫“知县”,只是工资和权力有点差别。比如宋朝的时候,大县的知县是“从八品”,小县的知县是“正九品”,官品差一级;明朝的时候,大县的知县是“正七品”,小县的知县是“从七品”,也是差一级。
不过有一点不一样:宋朝的知县,不管大县小县,都得听朝廷的话,因为他们是朝廷派去的“代理官”,不像以前的县令,在县里待久了,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比如宋朝有个规定,知县每三年就得换一个地方,不能在一个县待太久,就是怕他们跟当地的地主、豪强勾结,不好控制。
所以你看,县令分“大县县令”和“小县县长”,待遇权力差很多;知县也分大小,但都叫知县,只是官品和工资有点差别,而且更听朝廷的话。
关键来了:权力大小不一样!县令是“土皇帝”,知县是“打工的”
这部分是重点!为啥说县令和知县权力不一样?因为他俩的“权力来源”和“管的事儿”差太多了——简单说,以前的县令在县里就是“土皇帝”,啥都管;后来的知县更像“朝廷派来的打工的”,权力被分走了不少。
先看县令的权力,那叫一个大!从秦朝到隋朝,县令在自己的县里,几乎是“一手遮天”,管的事儿特别全:
第一,管行政。老百姓种地、交税、服劳役,都归县令管。比如春天的时候,县令要组织老百姓种地,给他们分种子;秋天要收粮食,按比例收税,收上来的粮食一部分交给朝廷,一部分留在县里当储备粮。要是遇到灾年,县令还得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没人能管他(除非朝廷专门派人来)。
第二,管司法。县里有人打架、偷东西、欠钱不还,都归县令审。县令可以自己决定打板子、罚款、关大牢,甚至有些重刑犯,县令都能判死刑(当然,得上报朝廷批准,但大部分时候朝廷都会同意)。比如汉朝的时候,一个县的县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司法权力全在手里。
第三,管教育和礼仪。县里的学校(叫“县学”)归县令管,县令要找老师,督促学生读书;逢年过节,比如春节、冬至,县令要组织祭祀活动,带头拜天地、拜孔子,维护县里的礼仪秩序。
第四,有的县令还管军事。尤其是边疆的县令,手里有兵,能组织老百姓练兵,遇到敌人来犯,能直接带兵打仗。比如唐朝的时候,边疆的一些县令,还兼任“镇将”,手里有几百到几千个士兵,权力比普通的武官还大。
你想想,一个县令在县里,又管行政、又管司法、又管教育,有的还管军事,这不就是“土皇帝”吗?朝廷虽然能管他,但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朝廷的命令传到县里得好几天,所以县令在县里的权力特别大,想干啥就干啥(只要别造反)。
那知县的权力呢?就没这么大了。宋朝以后,朝廷为了削弱地方官的权力,把知县的权力分走了不少:
第一,行政权力被限制。知县虽然也管老百姓种地交税,但收上来的税,不能自己随便用,得全部交给朝廷派来的“监税官”,知县想用点钱,得跟监税官申请;遇到灾年开仓放粮,也得先上报朝廷,朝廷同意了才能放,不能自己做主。
第二,司法权力被分走。宋朝的时候,朝廷在县里派了“县尉”,专门管抓小偷、维护治安,知县不能直接管抓人了;明朝的时候,又派了“典史”,协助知县管司法,一些小案子可以让典史审,大案子知县审完了,还得上报给知府,知府同意了才算数,不能自己判死刑。
第三,军事权力几乎没有。宋朝以后,县里的兵都归“巡检”管,巡检是朝廷派来的武官,专门管军事,知县不能插手军事,就算县里有土匪,知县也得找巡检帮忙,不能自己带兵去剿匪。
举个例子,宋朝有个知县叫王安石(就是后来搞变法的那个),他年轻的时候在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当知县,想组织老百姓修水利,结果因为没钱,得一次次给朝廷写报告,申请拨款,等了好几个月才批下来,要是换成以前的县令,自己从县里的粮仓里调点粮食当工钱,早就开工了。
所以你看,县令是“全能型”的,在县里说一不二;知县是“分工型”的,权力被监税官、县尉、巡检分走了不少,更像朝廷派来的“打工的”,不是县里的“土皇帝”。这是俩人权力最大的区别。
还有个细节:出身不一样!县令是“地方官”,知县是“京官下放”
除了时代、地盘、权力不一样,县令和知县的“出身”也不一样,简单说就是:以前的县令,很多是从地方上选上来的;后来的知县,大多是从朝廷里派下去的“京官”,身份不一样。
先说说县令的出身。秦朝到隋朝的时候,选县令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靠推荐,比如汉朝的“察举制”,地方官推荐品行好、有能力的人当县令;有的是靠考试,比如隋朝的“科举制”,考中了就能当县令;还有的是靠世袭,比如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一些大家族的子弟,不用考试推荐,直接就能当县令。
不管是哪种方式,县令大多是“地方出身”,要么是当地的读书人,要么是当地的地主子弟,在县里有很多亲戚朋友,对当地的情况特别熟悉。比如汉朝有个县令叫卓茂,他是河南南阳人,在南阳当县令的时候,因为熟悉当地的风俗,知道老百姓喜欢啥、讨厌啥,所以把县里管得特别好,老百姓都很拥护他。
但这样也有坏处:县令在县里待久了,跟当地的地主、豪强勾结,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朝廷不好控制。比如东汉末年的时候,很多县令跟当地的豪强联手,不听朝廷的话,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汉朝就灭亡了。
那知县的出身呢?宋朝以后,朝廷为了避免地方官形成势力,就规定:知县必须从朝廷的京官里选,或者从科举考中的进士里选,而且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当知县。比如宋朝的知县,大多是在京城当官的“京官”,被朝廷派到地方当知县,任期三年,到期了就回京城,或者调到别的地方;明朝的时候,考中进士的人,很多先被派到县里当知县,锻炼几年再调回朝廷。
这样做的好处是:知县是“外来的”,在县里没有亲戚朋友,不容易跟当地的豪强勾结,只能听朝廷的话;而且知县大多是读书人,有文化,懂法律,能更好地执行朝廷的政策。比如明朝的海瑞,他考中举人后,先在福建南平当教谕,后来被派到浙江淳安当知县,因为他是外来的,不怕当地的豪强,敢严惩贪官污吏,把淳安管得特别好。
但也有坏处:有些知县是京官下放的,对地方情况不熟悉,刚到县里的时候,连当地的方言都听不懂,得靠手下的吏员帮忙,容易被吏员忽悠。比如宋朝有个知县,刚到县里的时候,不知道当地的土地贫瘠,非要让老百姓种水稻,结果因为缺水,水稻全死了,老百姓怨声载道。
所以你看,县令大多是“地方出身”,熟悉当地情况,但容易形成势力;知县大多是“京官下放”,听朝廷的话,但对地方情况不熟悉。这也是俩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最后总结:别再分不清了!一句话说清区别和权力大小
唠到这儿,咱把知县和县令的区别总结一下,保证你听完再也不会迷糊:
1. 出现时代不一样:县令从春秋战国用到隋朝,用了一千多年;知县从宋朝开始用,明清的时候全国都叫知县,没再用县令。
2. 管的地盘等级不一样:县令分大县县令(万户以上)和小县县长(万户以下),待遇差很多;知县也分大小,但都叫知县,只是官品差一级。
3. 权力大小不一样:县令是“土皇帝”,管行政、司法、教育,有的还管军事,权力大;知县是“打工的”,权力被监税官、县尉、巡检分走了,更听朝廷的话,权力小。
4. 出身不一样:县令大多是地方出身,熟悉当地情况;知县大多是京官下放,听朝廷的话,但对地方情况不熟悉。
那到底谁权力大呢?答案很明显:同一时期的话,县令权力比知县大(虽然他俩没同时存在过)。因为县令在县里几乎是一手遮天,而知县的权力被分走了不少,得听朝廷和各种官员的话,腰杆没那么硬。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县令就像以前的“个体户老板”,自己的店自己说了算,想咋干咋干;知县就像现在的“公司外派经理”,虽然管着一个店,但得听总公司的话,还得跟财务、保安(监税官、县尉)分工合作,不能自己说了算。
其实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县,都是朝廷管地方的官,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听话、交税、服劳役。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廷对地方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所以从“权力大的县令”变成了“权力小的知县”——这也是古代中央集权越来越强的一个体现。
结语:
以后再看古装剧,听到“县令”就知道是宋朝以前的剧,听到“知县”就知道是宋朝以后的剧,再想想他俩的权力区别,你就比别人懂多了!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官制史》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