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城还没下雨,可谁都能感觉到那股子压抑——天像堵上了什么,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或者说,等那一声令下。总要有个人先后退,但到底是谁,这事儿可难说。要是真能如李承晚所愿,他恐怕巴不得枪声响一世,谁也别想坐下来谈什么“体面停战”。可惜,这世界上没几件事是能让人如意的
金城还没下雨,可谁都能感觉到那股子压抑——天像堵上了什么,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或者说,等那一声令下。总要有个人先后退,但到底是谁,这事儿可难说。要是真能如李承晚所愿,他恐怕巴不得枪声响一世,谁也别想坐下来谈什么“体面停战”。可惜,这世界上没几件事是能让人如意的。
说到艾森豪威尔,他大约也是在经历了上甘岭的沮丧、计划一层层泡汤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仗,怎么下都下不去,谁也搬不走中国军队这块石头。他那股“老美式”的自信终于松了点牙,原本设计得滴水不漏的“8-52计划”,最后只能收进抽屉。打不下去的时候,谁都想着“和”,至少能体面点结束。能让一个美国新总统放下面子,咱说句闲话,得是给到什么分量才能换来的?
1953年6月的太阳还没全露头,停战谈判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开进了正轨。北京对外面各种风云看得清楚,彭德怀几小时不到就收到要启程去开城的通知。看似快马加鞭,其实心里都有点忐忑——这谈判桌上的事,怕是比战场还难算计。
话说回来,这场局最不肯服软的还真不是美国,而是李承晚。他真是急红了眼,一听到停战两个字儿就跟见了阎王似的哆嗦,不停给自己人打鸡血,说什么“就算我们孤军作战、只剩鞋子也要赶中国军队出去!”说得慷慨激昂,可总让人觉得,他其实最怕的,是彻底失了自己的那点底线。
毛主席这边心里明镜似的——讨价还价这种事,你你推我搡地,一定得让对面感受到真正的压力。于是让彭德怀看着办,“行动上得有点大动静”,压着敌人喘不上气才好往下谈。彭干脆,直接拉上金日成碰头,质问美国:“你说你是头儿,那能管住李承晚吗?他服不服管,还数不数你一份?”这话说的,不止敲打人心,连板门店的空气都冷了三分。
彭德怀手下的将军们也都急不可耐,这仗虽说打得辛苦,但谁不想趁签字前,狠狠再给对面几个大巴掌?最后一搏,总好过留遗憾。
于是,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信,说这事能不能缓一缓,再多打南韩军几万,给对方印象刻深点?毛主席批得干脆,“万余人,不多。”提笔够利索,语气也是顶天立地。
这才有了后来声势赫赫的金城战役。其实大家原本想着,能消灭一万五千南韩军队已然不虚,没想到一用力,南韩军直接塌了五万三千人。那是血与火的洗礼,梁上君子们一个不剩,全体吃了落花流水。
美国人脸可就挂不住了。堂堂超级大国,眼瞅着“联合国军”吃了这么大个闷亏,气得脑袋都木了。克拉克赶紧摆开了架势,弄了七个师上来反扑,结果还是一头撞上中国志愿军的新装备新打法,只落得一万六千人搭了进来。说到底,武器和人心,都不是几年前那个模样了。
战局到这步田地,连带头的克拉克也彻底明白了——美国面子是要不回来了,打下去再闹腾,只怕面子还要掉得更狠。于是,他们匆匆忙忙地定了7月27日为停战签字的那天,再也不敢叫改。
说也有趣,7月26号那天,板门店还只是个破帐篷,第二天一早,居然就变成了气派的木房子。这背后的手脚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总之,全世界的记者、军官都在那里挤着,真像赶大集似的,惊叹咱们中国人干活,从来都是雷厉风行。
可这停战签字,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按规矩双方最高指挥官要一块签字,但想到李承晚那点手段,各方都有点不放心——毕竟仇视到家的人,真能做出点什么暗地里见不得光的事来。所以最后退一步,改成了双方首席代表面签十八份,回头再让“老大们”各自签好,互换“盖戳”。联合国军那边也没意见,反正他们实在也想早点脱身。
等哈里逊和南日签下协议,厅里一阵低语,哈里逊拎着中朝方的九份文本,一步三晃地送去了汶山司令部。克拉克接过来,签字时的神情,真有点魂不守舍。打到这个份儿上,什么“光荣退场”,都是唬人的。克拉克只能苦笑,自嘲地对记者叨咕:“我们没能压倒对手,事实是敌人反而变得更硬气了。”
这边南日火急火燎地赶去平壤,看着金日成落笔,又马不停蹄奔回开城见证彭德怀签字。1953年7月28日上午九点半,彭德怀提了毛笔,那一刻,墨汁可能都比平时更多一分凝重。他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没准心里涌上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揪心:仗,有点虎头蛇尾吗?还没打痛快,就这么按下句号。
多年后,彭德怀在牢里扪心细想,提起当年的那个早晨,他自己下了笔记:“其实我们的备战刚理顺,真想——再压敌人一把才好,可惜了,这机会就那么过去了。”
军里的人都看在眼里。四十六军军长萧全夫就是个察言观色的聪明人。彭德怀巡视阵地,爬到大德山的山顶,极目远眺间,不由自语,说这是同美军的大演兵场,也就这场锻炼过后,美军才算明白了个中深浅。要不是明智停战,说不定我们还能把他们赶到临津江,喂那边的王八呢。
其实,停战那一刻,许多计划都是开头刚起笔。中国军队的新动作本来已经准备,对铁原、涟川,都有打算,等拿下铁三角,也许还能直扑汉城。毛主席心底的算盘,谁知呢?他自认志愿军再接再厉,解放汉城也不是空话。只可惜,风云就此收场,一场战争像打碎的瓷器,谁也没机会再往下拼了。
事情大抵如此,真正参与其间的人,心里或许滋味比我们今天看史书多得多。江山易手,尘埃落定,时光却不肯停步。老彭那句“似有可惜”,到今天看来,也许不止是对一场战争的遗憾,更像是历史身后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余韵吧。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