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央军事档案馆里,珍藏着关向应任职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政委,红二方面军副政委、政委和一二O师政委期间,亲手写就的工作战斗记录,保存下来的共有12本笔记,1946年关向应在延安窑洞医院病逝前,连同几大箱书籍一起,深情托付给他最亲密的战友贺龙保管,俟革命胜利后交
在中央军事档案馆里,珍藏着关向应任职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政委,红二方面军副政委、政委和一二O师政委期间,亲手写就的工作战斗记录,保存下来的共有12本笔记,1946年关向应在延安窑洞医院病逝前,连同几大箱书籍一起,深情托付给他最亲密的战友贺龙保管,俟革命胜利后交给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这些珍贵革命历史文物,贺龙与夫人薛明精心为之,几经辗转才交到军档收藏。
这12 本笔记,有1本是亚麻布面的,1本是锗红色的,8本是黑色硬纸壳面的,2本是普通软纸面的。
虽然历经颠沛流离的战争岁月,但保存都比较完整、干净,看得出笔记本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整洁、仔细和爱惜每一件东西的人。
笔记本的大小、厚薄、式样都不一样,最大不到32开,最厚不到300页,其中两本只有巴掌大,显然是为着在戎马倥偬之中携带使用方便。这些笔记本,有的记得满满的,有的用了一多半。算起来,总共大约10万字。
笔记本记载的内容,上自1935年6月,下至1942 年10月,时间跨度8个年头。内有参加中央会议记录,有听取下级情况汇报摘记,有工作报告手稿,有给中央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和朱德、毛泽东等人电报底稿,有毛泽东来电抄件,有向下级指挥员的工作部署,有讲话提纲,有与干部谈话要点,有阶段性工作总结,有临时想到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工作意图,有理论学习心得,还有长征后期和抗战初期部分日记。
笔记所涉及的领域又十分广泛,包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干部工作、党的建设、统战工作、部队给养、财务工作、历史研究、形势分析等等许许多多个方面。里面还有若干幅关向应亲手绘制的战略战役草图。
这12本笔记,绝不会是关向应这一时期笔记的全部,而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这些,已经给人一种认识这位伟人的百科全书之感。
细细品味凝聚关向应心血的笔记,脑海里不免生出诸多遐想,为字里行间散射的这位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所倾倒。
一、他是那么深邃而严谨
关向应在笔记本上留给我们的许多文章,无论是给下级的工作部署,还是给上级的战斗报告,都体现出他对敌我友纷繁情况的透彻了解、对阶级状况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制定政策策略的明白无误,今天读来仍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想象不出在战事万变、寝不安席的艰苦环境里,怎么会写出这么精致的文章来。
在关向应的12本笔记中,最长的一篇当属“3”号笔记本里的《二、六军团长征政治工作总结》,从154页一直写到215页,足足有3万字,是关向应1936年12月19日在二方面军政治部给团以上干部所作的报告稿。这个长篇巨作,是关向应在紧张繁忙的军务间隙写就的深度思考,却又來不及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的半文稿半提纲。(前些年,笔者又有幸参编《关向应纪念文集》和《关向应年谱》,得以细细研读这些笔记(影印件),其间,2002年第一次在军事档案馆档案室冒着酷热恭查这些笔记时受到的震憾和由然而生的敬仰之情,又时时浮现眼前。虽然出于编辑出版的需要,对这部大篇文稿做了2万多处校正,但都只是枝微未节,如段落、标点、数字、别字等,核心思想和内容,绝不曾动得半分。)
这篇报告,纵横捭阖,条分缕析,既有理论概括,又不乏大量实例和数据,有对胜利的热情讴歌,也时见对失败原因所作的深刻分析以及痛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我无从知道这篇报告稿写作了多长时间,但从墨水颜色和字迹的流畅度来考察,很像是一气呵成的,修改处很少。由此至少领悟三点:
第一,关向应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为了准备这篇报告,他不顾病弱的身体,昼夜兼程,或者白天处理军机大事,夜里通宵达旦,连续几个晚上不曾合眼,飞笔疾书;
第二,关向应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对各方面情况都熟记在胸,因此写作起来需要什么材料便信手拈来,而且常有神来之笔;
第三,关向应思想敏锐,高瞻远瞩,是一位善于通过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而把革命引向新征程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高级军政领导人。这篇报告,对于后人认识关向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他是那么严格而宽容
“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关向应在二方面军领导开展反对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以便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增强部队战斗力,更有效地抗击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势力。这对二方面军来讲具有重大意义,团级以上干部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当时,却有一位高级指挥员对开展这场斗争有抵触情绪,对自身的严重军阀主义倾向缺乏正确态度。
对此,关向应一方面坚持原则,不姑息迁就,亲自找其谈话,进行严肃批评教育,促使他转变立场;一方面安排他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对于一般干部,关向应则始终坚持实行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轻易采取组织措施。
他在1937年8月的日记里,多次谈到这个政策。例如,8月3日的日记记载:“本日与甘(注:甘泗淇,政治部主任)说,四师反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在下级干部中,应充分地用说服教育来争取这些在过去被军阀主义倾向影响的分子,因为四师军阀主义倾向的组织者是xx同志;如果不注意到这点,只是打击,会使一些下级干部在此时发生动摇。这极其重要。”
8月10日的日记写道:“昨晚与朱明同志谈话,确定对于过去犯了军阀主义倾向错误的下级干部,应该采取耐心说服与争取(注:关向应在‘争取’两字下面特意加了着重号),反对一种专采取组织手段以及从组织上‘洗刷’与大批‘改造’的倾向,因为这是有增加犯错误的干部的不安与动摇以及丧失自己的前途(的可能)。”
接着在8月14日的日记里又记载:“与组织部长说:对四师有军阀主义倾向的错误的同志(尤其是连级干部),除个别分子须调动外,均应采取说服与争取。”
正是由于作为全军政治委员的关向应牢牢把握党的正确的干部政策,才使二方面军以及后来改编成的一二○师,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他是那么艰苦而乐观
长征的艰难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得到的,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更是苦不堪言。
关向应在第“3”本笔记的209页写道:“除阿坝和三权地方有房屋外,其余总是终日行走于荒凉的原野,有时还彷徨于深草泥坑。天气是随时变化的,常常早晨起来天朗气清,忽然阴霾满布,忽然大雨淋淋,忽然下(起)冰雹,忽然白云纷飞。草地中的雪山是更难过的,又冷又出气羸,突然冷冻,确实死亡的(了)不少红色战士。有时也终日太阳,但虽在夏天,也不见如(何)和煦,不过阳光下的行军总是比较舒服的。沿途死人很多,虽军、师、团的先头都组织了掩埋队,总是未埋完,有的地方一堆几个。去年的遗骸还有到处横竖的。”
第“2”本211页说:“特别是后卫部队更困难(如六师--原注),到阿坝后还饿死了十余人。沿途饿死了很不少,死尸的口里是含起(着)草的。特别是掉队失了联络的战士受饿的更多,虽然动员了一点粮食,临时救济他们,但终于未得到圆满的解决。沿途烧牛羊骨头、牛皮吃的常可看到。”
212页记述:“有些部队因指挥与管理的错误而影响到减员,如六师在绒玉南云山上不及早宿营,结果走到山上,天即忽然下大雨,天黑摸不下来,山上无火烧,一晚死了170余(人)。”
长征尽管如此艰苦,但关向应依然抱定必胜的信念,保持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曾在草地举办篝火“宴会”,以水代酒,激励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红军指战员满怀信心走出草地,爬过雪山,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他在指挥千军万马、日理万机的非常年代里,还坚持学习德语,在“1”号笔记本的扉页上及1935 年6月以后几乎每一页日记中,都有一段德文。据说这是为将来从原文上学习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作准备。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四、他是那么伟大而平凡
关向应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曾任过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中央军委书记,团中央书记,红二、六军团副政委,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一二○师政委等一系列重要领导职务,对我党我军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
然而,他又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仅从他的这些笔记看,每个字都写得十分潇洒,且又极其认真。他亲手绘制在笔记中的多幅军事地图,一丝不苟,清清楚楚,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懂一二。
特别令人眼亮的是,在“6”号笔记本第126页即1938年12月26日会议记录的左侧空白处,竖排画了4个小圆圈,每个圆圈里以极简捷的笔触勾出人眼和嘴的不同形态,代表人的头像。第一个头像态度平和,第二个头像有点不大高兴,第三个头像显得很不耐烦,而第四个头像却眉开眼笑。每个头像的旁边依次注明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四点钟,在四点钟的下面写有“休息”二字。这幅小漫画的标题是:阿Q听报告。看到此处,我忍俊不禁,想不到关向应竟这般幽默。
许多在关向应身边工作的老同志回忆,他们的关政委是一个相当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很少看到他开玩笑。关向应自己也说过,有威望的领导干部,说话一定要谨慎,做政治工作的,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想,这可能出于工作的需要,亦是自身修养的结果吧。但人的欢乐的天性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泯灭的。从这一幅小小的即兴画作中,我们不是可以窥见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平常人同有的诙谐情感吗?
结语:
关向应清秀、干练,善学习,勤思考,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领导才能均极杰出;他喜欢蓄髭,会画画,会唱戏,善作诗;本文最后收录的这幅照片的发型,即使今天看来也很“潮”。很显然,关向应是我党早期罕见的一位极富文艺气质的卓越的领导人和政治工作大家,是我党我军少有的全才级的高级领导人之一。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