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清朝晚期,大家往往都会先想起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列强纷纷入侵的事件。
文I酒馆茶色
编辑ICJ
--------
提起清朝晚期,大家往往都会先想起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列强纷纷入侵的事件。
就在当时却有这么一位大清王爷,大智若愚,
仅仅90万斤小米就把自己的家产醇亲王府给卖了。
当时的人都笑他是败家仔、窝囊,
但是他却成为为数不多能在改朝换代中全身而退的清朝王爷,
同时也得以保持了他作为八旗子弟的最后体面。
后来在乱世里活得低调,这座王府的归宿算是他给老日子画了个句号。
故事的主角就是载沣,他爹是醇亲王奕譞,
1883年出生在北京太平湖边的醇亲王府,作为大清道光帝的亲孙子,
自然家里在大清贵族那一茬儿都算顶尖的。
只可惜当时国家危难,鸦片战争战败要割地赔款,
让本来就不充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道光驾崩后,咸丰与同治更是无力回天,更别提后面的光绪与宣统了。
载沣的母亲是侧福晋刘佳氏,
而光绪皇帝的母亲则是大福晋叶赫那拉婉贞,
俩人算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家里孩子不多,他算得上长子,他小时候跑院子里玩,
瞧着琉璃瓦和雕花门,日子过得挺舒坦。
他爹管得严,他不敢瞎闹,可也没啥大志向。
那时候清朝已经晃晃悠悠,他长大点就知道,外头不太平了。
1901年,载沣18岁,那年八国联军刚打完,
德国的公使克林德就死了,清朝得低头,
朝廷需要派一个有头有脸的人过去,
与德国商议赔款的事情,这种事自然就落在他这个闲散王爷的身上。
他穿上朝服,带着使团去了柏林,德皇威廉二世让他跪,
他脖子一梗,说啥也不跪,只肯鞠躬,
而载沣作为来使,同时还是清朝王爷,
德国人衡量了一下利弊只好算了,放载沣回来了。
他回来后,谈判时的硬气让慈禧挺高兴,
觉得他长了大清的面子,给他指了了门婚事,媳妇也是名门望族。
但是新婚那天瞧见媳妇带来的嫁妆,心里挺不是滋味。
原来她媳妇带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一把手枪,
那枪可是当年用来打杀维新人士,见过血光的。
好在载沣跟媳妇相处还算开心,后来也生了儿子,给家里添了人气,
他儿子也挺有名的,是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1908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接连走了,三岁的溥仪被抱上龙椅。
载沣25岁,跪在病榻前接了摄政王的册子,他每天得上朝,
绕着隆裕太后的屏风听意见,批折子得看袁世凯的脸色。
八旗老家伙们老挑刺,连给儿子找个老师都得掂量半天。
1910年,汪精卫扔炸弹到王府门口想要刺杀他但是没成功,
他被吓了一跳,后面真凶都被抓了起来,也没有判刑只是关进了监狱。
外头说他没胆,保皇派气得跳脚,他管了三年,事儿多得喘不过气。
1911年孙中山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第一枪,
清政府也因此面临崩塌的局面,此时的他急流勇退,
28岁就递了辞职折子,回家抱孩子去了。
辞职之后,载沣带着一家老小回了王府,关起门过着自己的日子,
他不掺和外头的事,平时很低调。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那天,他在花园里教佃农娃认字,没吭声。
他早几年就把田地租出去,慈禧赏的东西也拿去当铺换钱。
他算准了清朝没戏,提前收拾家当。
外头乱哄哄的,他守着王府,带着孩子媳妇过得平静。
街上兵来兵往,他大门一关,院子里种点菜,日子紧巴巴也能熬。
1934年,溥仪在长春当伪满皇帝,日本人找上门,
开每月7000袋面粉的价请载沣过去。
他急忙把小儿子小闺女送到天津的租界躲风头,
自己也连夜更名换姓,改姓王。
劝他的人来了,他摆手就走,直说,
自己儿子犯糊涂,他可不能去干那糊涂事。
探浑水这件事他死活不干,日本人没法子。
他在王府里待着,守着老宅子,日子过得清清静静。
外头风声紧,他大门不出,院子里走走,带着孙子玩玩,
心思全在家里,而这一过就是二十余年。
直到解放战争结束,革命胜利,当时还叫北平的北京也成功解放,
载沣就把王府里的东西也收拾了收拾。
载沣把最后一批书捐给北大图书馆,自己留了几本喜欢的作为纪念。
当时的国家高级工业学校看中了王府,
开价90万斤小米买下来,他没多想,就签了字。
那天他站在垂花门前,手摸着雕花,慢慢走出去。
府邸卖了,东边给了宗教局,
西边花园改成宋庆龄故居,马厩也变了聋哑学校。
他带着家人搬出去,住进普通房子,跟街坊一样过日子。
新中国来了,他没跑没闹,安心当个老百姓。
只可惜老百姓的日子,载沣也只过了堪堪两年,1951年人就走了,
死的时候也才68岁,在当年也算是高寿了。
晚年住在小院里,载沣的日子过得平淡,
他不爱凑热闹,家里没啥值钱玩意儿,书桌上老放着《资治通鉴》。
他走后,有人翻他日记,里头写着对袁世凯的怕,也写着对溥仪去东北的庆幸。
他从摄政王到平民,一步步退下来,
没沾日本人,没当遗老。
如今北京后海边上樱花开得正热闹,
宋庆龄故居门口挤满了拍照的游客。
这地方以前是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醇亲王府,占地4万平米,挺气派。
如今东边是国家宗教事务局,
西边花园挂上了文保牌子,连马厩都改成了聋哑学校。
可银安殿的瓦还在,游客走过那儿,
瞧着琉璃闪光,多少能想到他的日子。
他这辈子,赶上清朝完蛋,也赶上新中国开头,算是活出了自己的路。
百度百科:载沣
中国质量新闻网:《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 誓言化灰烬煮革命之饭》
中国新闻网:《末代摄政王载沣:用袁世凯还是不用陷两难》
界面新闻:《醇亲王载沣的“道歉”之旅》
为了提升大家阅读观感,以上内容部分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行为,请大家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