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比父辈拥有更多,却似乎离富足更远”,罗布·穆尔的《更富足的活法》,正是写给每个想摆脱金钱焦虑、活出富足人生的人看的实用指南。这本书不教你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以作者从负债五万英镑到实现财富自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帮我们重新思考金钱到底是什么、人生真正该追
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星图金融财顾频道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推出“财顾荐书”栏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负责向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
本期主理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薛洪言,推荐的书目是《更富足的活法》,作者罗布·穆尔。
以下为推荐正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有问题也欢迎留言交流:
“我们比父辈拥有更多,却似乎离富足更远”,罗布·穆尔的《更富足的活法》,正是写给每个想摆脱金钱焦虑、活出富足人生的人看的实用指南。这本书不教你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以作者从负债五万英镑到实现财富自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帮我们重新思考金钱到底是什么、人生真正该追求什么。
财富的转折点,往往始于思维的转折点。当你发现自己既渴望财务自由,又对“赚钱”抱有隐秘的羞耻感;当你拼命工作却依然存不下钱,甚至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这本书会告诉你:困住你的从来不是收入,而是对金钱的认知牢笼。
核心观点一:金钱是工具,而非道德审判的标尺
全书最颠覆认知的观点,是对“金钱负罪感”的彻底解构。作者在开篇即尖锐指出:现代社会对“赚钱”的污名化,让许多人陷入“想富又怕富”的精神内耗。他回忆童年时父亲用现金解决问题的场景,点出一个被忽视的真相:金钱本身无善恶,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放大器”——你可以用它偿还债务、支撑家庭,也可以用它资助公益、创造价值,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
这种“工具化金钱观”在互联网时代更具现实意义。作者在第2章中提到:如今获取知识几乎不用花钱(像MOOC课程、开源软件、免费博客这些),这时候再抱怨自己穷,其实更像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借口”了。比尔·盖茨那句“生于贫困不是错,死于贫困才是错”,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自由市场通过调节供需、奖励创新,已经为每个人搭建了舞台,就看你愿不愿意踏上这个舞台。贫富差距的真正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在知识储备和资产管理能力上的差距:你是选择成为“生产者”(创造价值、积累资产),还是“消费者”(消耗资源、出售时间)?
第4章进一步深化这一逻辑:幸福与财富并非对立面。金钱确实能提升生活满意度(尤其是在解决基本需求阶段),但真正的幸福感更多来自无需付费的体验——清晨的阳光、孩子的拥抱、攻克难题后的成就感。二者的平衡点在于:把金钱视为“资源分配工具”,而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例如,将收入的10%用于投资自我成长,20%投入资产配置,剩余部分覆盖生活开支与适度享受,既不压抑欲望,也不被欲望吞噬。
核心观点二:财富差距的根源,是“生产者思维”与“消费者思维”的分野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这个尖锐问题在第8章被撕开真相:贫富差距的核心并非资源分配不均,而是“知识与资产管理能力”的代际传递。作者观察到一个残酷现实:发达国家的穷人并非“缺钱”,而是缺乏将“非实物价值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例如,同样是时间,消费者用它刷短视频、抱怨物价,而生产者用它打磨技能、搭建被动收入管道——这两种选择,在复利效应下会拉开天壤之别。
书中用“个人GDP”理论进一步阐释:每个人都是一个“迷你经济体”,你的收入=技能价值×可复制性×杠杆。假设你是一名设计师,单纯出卖时间只能获得“线性收入”;但如果将设计经验转化为在线课程(可复制性),再通过社交媒体引流(杠杆),收入便会突破时间限制。作者强调:30岁前应专注“技能储蓄”,30-40岁启动“资产投资”,50岁后用被动收入替代工资——这不是年龄歧视,而是对“金钱生命周期”的理性规划。
更扎心的是第9章的“谁赚走了你的钱”自测:当你为新款手机熬夜抢购时,商家赚走了你的“冲动消费钱”;当你因恐惧通胀盲目跟风投资时,金融机构赚走了你的“认知差钱”。作者提醒:金钱的流向永远反映你的优先级,与其抱怨“钱不够花”,不如每周花1小时梳理支出——哪些是“资产型消费”(如买书、健身),哪些是“负债型消费”(如超出能力的奢侈品),答案会让你冷汗直流。
核心观点三:财富积累的底层公式:在价值、公平与杠杆间找到支点
真正的财富积累,是一场关乎认知与行动的双重修炼。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简洁而深刻的“财富方程式”,它像一把钥匙,解开了从“月光”到“复利”的转化密码:财富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公平交易×杠杆放大”的乘积。价值是地基,公平交易是桥梁,杠杆则是引擎——三者缺一不可,却又需动态平衡。
价值是你的“解决方案能力”。无论是医生的诊疗技术、程序员的代码能力,还是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用你的技能解决他人痛点”。作者强调:不要试图“追逐风口”,而要成为“问题解决者”——社会永远为稀缺的解决方案付费,而非泛滥的欲望。他自己的房地产培训公司,最初就是从免费解答“新手如何贷款”“如何规避房产陷阱”等问题起步,这印证了“价值先于盈利”的商业本质。
公平交易是信任的货币化。作者在书中解释,交易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双方是否都感到“价值匹配”。卖方要提升买方感知价值(如提供售后保障),买方需支付卖方可接受的价格(如尊重知识付费),否则交易就像“无源之水”。他观察到,那些能持续盈利的企业,都有一种“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的魔力——这不是靠低价,而是靠“超额交付”:承诺10分,做到12分。
杠杆则是将价值与公平交易放大的力量。人力杠杆(团队)、资本杠杆(贷款)、科技杠杆(AI)、媒体杠杆(短视频)皆是工具,但最强大的杠杆是“信任”。当你通过长期履约建立个人品牌,客户会主动为你转介绍,媒体会免费报道你,合作伙伴会优先选择你——这些“信任红利”,才是无法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作者提醒:时间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金钱则是可被杠杆撬动的无限资源,学会用“别人的钱、别人的时间、别人的资源”实现目标,才是财富加速的关键。
核心观点四:情绪管理,是财富的隐形守护者
然而,即使手握完美的方程式,若无法驾驭内心的风暴,财富大厦也会顷刻崩塌。穆尔将情绪管理置于财富管理的核心,认为它是“财富的第一道关口”。
嫉妒、贪婪、损失厌恶等极端情绪,如同蒙蔽双眼的迷雾,足以让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灾难性决策。例如,2021年加密货币牛市中,无数人因“怕错过”追高买入,又在熊市中因恐慌割肉离场——这不是“运气差”,而是情绪失控的必然。作者建议通过“30天不抱怨挑战”调校理性频率:每天记录3次“情绪触发事件”(如看到同事买新车时的嫉妒),并写下理性回应(“他的消费模式是否适合我?我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更令人深思的是他对“感恩”习惯的推崇。第32章提出: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如“朋友帮我解答了一个工作难题”“家人准备了早餐”),看似简单,却能显著提升情绪韧性与人际网络——而人脉拓展,恰恰是财富机遇的重要入口。作者自己在负债期间坚持写感恩日记,发现“当你专注于已拥有的,大脑会自动寻找更多可感恩的事物”,这种积极心态让他在低谷期仍能抓住关键机会。
书中还戳破了“赚钱需要天赋”的谎言:在互联网时代,创业门槛已降至历史最低——你可以用零成本启动自媒体,用AI工具开发产品,用众筹平台测试市场。赚钱本质上是“价值交换的系统”:找到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如宠物殡葬、老年人短视频教学),用最小成本验证(做一个落地页测试订单),再通过杠杆放大(招募合伙人、投放广告)。
核心观点五:服务他人,是财富的终极杠杆
全书最令人感兴趣的章节,是对“巨富共性”的研究(第33章):洛克菲勒、卡耐基、盖茨等财富巨头,无一例外将“服务大众”作为底层信念。作者发现,当你真正专注于解决他人问题时,财富会自动流向你——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商业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网络”,你贡献的价值越大,连接的节点越多,财富自然会以“指数级”增长。
这种“服务型财富观”在第37章被具象化为“销售=服务+解决问题+关怀”。作者以自己的房地产投资课程为例:他从不主动推销,而是先通过免费文章解答“新手如何贷款”“如何规避房产陷阱”等问题(确认需求),然后用课程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最后用终身社群服务陪伴学员成长(持续关怀)。结果,他的客户复购率高达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真正的销售,是让客户觉得“你比他更关心他的目标”。
为了将愿景落地,作者提出“VVKIK行动框架”:愿景(V)→价值观(V)→关键结果领域(K)→创收任务(I)→关键绩效指标(C)。例如,若愿景是“财务自由”,价值观是“诚信与成长”,关键结果领域可能是“房产投资”“自媒体运营”,创收任务则是“每月看10套房”“每周更新2篇干货文章”,KPI则是“半年内实现租金覆盖房贷”“粉丝量突破1万”。这套框架的魔力在于:把宏大的“我要变富”拆解为“今天该做什么”,让财富积累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最终极的财务自由,是打造“印钞机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授权的自动化系统,让系统而非个人时间持续产生现金流。例如,作者的房地产培训课程录制完成后,即使他在度假,学员仍可付费学习;亚马逊KDP平台上的电子书,会24小时自动销售。当你的收入不再依赖“主动工作”,你才真正拥有了时间自由——这正是财富的终极意义:用金钱买时间,用时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结语
《更富足的活法》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如何赚钱"的技术层面,更摒弃了对致富捷径的廉价许诺。这本书的野心,是成为一份关于正直赚钱、明智管钱、滋养心灵的生命指南。
当你以富足之心看待金钱——视其为服务他人的工具、价值创造的勋章、自由生活的基石——赚钱的过程本身,便已是丰盛的活法。放下对金钱的恐惧与贪婪,拿起创造价值的工具,你终将踏上一条让钱包与心灵同步丰盈的旅程。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来源:星图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