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女投江”的8名女战士,仅冷云留有照片,其余人只有画像。那的确是一些炭笔的手绘,但其来历却绝非“抽象”。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有一座八女投江纪念馆。
面对馆中八位女英雄的画像,到访的很多游客都觉得画得有些抽象。
“八女投江”的8名女战士,仅冷云留有照片,其余人只有画像。那的确是一些炭笔的手绘,但其来历却绝非“抽象”。
01 将抗日进行到底
1938年,日军出动重兵,对抗联在三江地区的根据地发动所谓“三江大讨伐”。抗联以第5军1师为主力向五常地区发动西征,以分散敌军兵力。
抗联第4军和第5军的一部分女战士组成一支妇女团随队出征。频繁的作战使部队严重减员。当部队在秋天开始返回牡丹江地区时,妇女团只剩下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名女战士。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部队在林口县境内的乌斯浑河畔露营,千余名日伪军趁着夜色向我军驻地扑来,恶战开始了。
此时,隐藏在河套中的8名女战士尽管没有被敌人发现,却主动从另一侧向敌人发起进攻,掩护大部队突围。
成功突围的官兵听到女战士们最后的呼喊:“同志们,冲出去!握紧手中枪,将抗日进行到底!”
02 中华女儿视死如归
那一天,当地农民王连财在田间劳作,听到枪声,目睹女战士们被敌人逼到河岸边的情景:
她们的面前,是步步紧逼的敌人,背后,是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
8名女战士抱定宁死也不做俘虏的决心,手挽着手踏进冰冷的河水中。日军开始炮击了,在炮弹炸起的浪花中,女战士们一个个消失在奔腾的乌斯浑河中。
8名女战士中的郭桂琴是王连财幼时的玩伴,目睹此情此景,他蹲在河岸边痛哭良久。
这悲壮的一幕被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后被制作成电影《中华女儿》搬上银幕。
影片的最后,江水依旧滔滔不绝,奔涌向前,仿似在向人们诉说着抗联战士们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1950年,在捷克卡罗维法利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大放异彩,获得自由斗争奖。
03 二十年确证真实历史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由于当时斗争环境严酷,8位女战士的相关记录残缺不全。
1962年,东北烈士纪念馆成立“八女投江”事迹专题调查小组,年轻的工作人员温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赴牡丹江各地深入调查。后来担任该馆副馆长的温野回忆,自己也没想到,这个任务一执行,就执行了20年。
在20年间,他们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确证了“八女投江”的真实历史,也逐一确认了8位烈士的名字。
如今纪念馆墙上那8位女战士的画像不是随意为之。调查人员多方寻找知情人,反复询问各种细节,并参考了烈士亲属的相貌特征,这才进行绘制,以求尽可能接近女战士们的真实相貌。
这是一份带着虔诚的工作,工作人员笔下不是想象出来的宣传画,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女儿,唯有用最大的努力重现她们,才能表达对这份牺牲的真诚尊敬与真实痛切。
王连财老人向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04 艺术家用执着致敬
抱着这份痛切的,绝非只有温野他们。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盛烈曾有一幅感染了几代人的作品﹣-《八女投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画面中,乌斯浑河汹涌奔流,左边3位女战土相互搀扶走进湍急的水中,右边5位女战士或拖着受伤战友撤退,或紧握武器掩护战友顽强战斗。
在查找相关资料时,工作人员发现了王盛烈先生厚厚的一叠草稿。当工作人员打开这一张张草稿,上面的描绘令人震撼。
她,在打出最后的子弹;
她,在用枪声回答敌人的劝降;
她,在抱起负伤的战友;
她,在奔向滔滔的乌斯浑河……
在支离破碎的画面中,她们是那样鲜活而坚毅。
王盛烈子女回忆,为画好这幅作品,画家进行了深入采访,又画了大量人物素描,在一次次写生中,对人物的形象、衣着、关系进行深化。艺术家用这样的努力,向女英雄们致敬。
05 尾声
8位女英雄是有坟墓的。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下游冰下发现了她们的遗体,并在化冻后将她们打捞上岸,安葬在河畔的树林中。
在她们的葬礼上,有战友们的敬礼和报仇的誓言。
1982年10月在林口乌斯浑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上题“八女英烈光照千秋”八个大字。
1995年春,对原“八女投江”纪念碑进行了重建。碑质为花岗岩,正面镌刻着抗联老战士陈雷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碑文铭刻着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探寻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愈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对于那场战争中英烈的悼念何等真诚。
来源:文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