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被敌军逼至江边,子弹打光了,退路断绝了。她们手挽着手,高唱着战歌,一步步走进汹涌的江水中。
1905电影网专稿1938年的深秋,乌斯浑河的江水,冷得刺骨。
“姐妹们,我们宁死也不当俘虏。”
八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被敌军逼至江边,子弹打光了,退路断绝了。她们手挽着手,高唱着战歌,一步步走进汹涌的江水中。
江水没过她们的膝盖、腰肢、肩膀……
最终,吞噬了她们年轻的生命。
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电影《八女投江》里,也永远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泪记忆里。
《八女投江》电影海报
江水带走了她们的身体,但带不走她们的故事。
在8月15日15:00播出的电影《八女投江》里,导演杨光远以极具震撼力的镜头语言,重现了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1987年上映的这部影片,以冷峻的纪实风格,讲述了八名抗联女英雄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在被包围、敌我实力极端悬殊的局面下,毅然决然地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宁死不屈、投江自尽的英雄事迹。
八位女战士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因共同的愿望而聚集在一起:
指导员冷云原本是小学教师,本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但目睹日寇暴行后,她毅然投身抗联。在队伍里,她不仅英勇作战,还教姐妹们识字读书,传播革命思想。
全家被日军杀害的胡秀芝,带着仇恨走上战场。
因家境贫寒被迫当童养媳的杨贵珍,在丈夫被日军炸死后,公婆的虐待让她忍无可忍,最终逃出参加抗联。
郭桂琴是抗联炊事员,她总能在缺粮少盐的情况下,变出热腾腾的饭菜。年纪虽小,却肩负着全队的伙食。
大户人家逃婚的小姐黄桂清本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因不愿接受包办婚姻而投奔抗联。在战斗中总是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年仅13岁的王惠民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女兵。她的父亲也是抗联战士,牺牲后她接过父亲的枪,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李凤善是朝鲜族抗联战士,她用坚韧诠释着抗敌的决心。
安顺福这位朝鲜族母亲在运送物资时,自己的孩子却被日军杀害。失去骨肉的她,把全部母爱都给了身边的战友们。
“作为悲剧主体的她们,以惊人的韧性坚持抗战,其中就会透出一种巨大的、凛然的英气。这大约就是支撑着我们民族历尽坎坷而生存至今的一种力量。”导演杨光远如是说。
八女投江的故事早在1949年就被搬上银幕。
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中华女儿》中,八位姑娘手挽着手,高唱抗联战歌走进刺骨江水的画面,曾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这部由凌子风、翟强联合执导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的英勇与坚韧。
在大多数战争电影里,主角往往是铁血男儿,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但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从不只属于男人。
在枪林弹雨中,同样有一群女子,她们或许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但她们更是战士。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展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巾帼豪迈。
“要杀要剐由你们,要我自白,妄想! ”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无所畏惧,英勇地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古有花木兰 ,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
《红色娘子军》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妇女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青春之歌》展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从个人反抗到融入集体斗争、从幼稚到成熟、从软弱到坚强的成长过程。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至今仍闪耀着青春与理想的光辉。
这些镌刻在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重温这些经典影片,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要从先辈的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8月15日15:00,电影频道将为您播出电影《八女投江》,重温永不沉没的巾帼魂!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