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2035 |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国际合作优先领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6:06 2

摘要:农学基础与作物学的国际合作优先领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农业、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土壤健康与管理、农业生物安全、智能农业与数字技术、农业经济与市场、农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够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整合,有助于应对全球农业面

本期导读

农学基础与作物学的国际合作优先领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农业、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土壤健康与管理、农业生物安全、智能农业与数字技术、农业经济与市场、农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够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整合,有助于应对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提高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豆复杂性状遗传调控分子基础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根据中国海关的相关数据,目前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 85% 以上,大豆供需矛盾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单纯增加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国际大豆供应链的安全平稳,成为未来实现我国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际大豆生产国家及具有潜在生产能力的国家,共同开展大豆复杂性状遗传调控分子基础研究。一方面,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精细和系统评价;另一方面,利用多组学技术,深入剖析重要性状的遗传结构,挖掘关键调控基因,从而提升基因组辅助育种、定向选择、精准设计育种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快速发展,而且对保障我国大豆进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国际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和重要基因的发掘;②大豆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遗传调控网络;③大豆复杂性状间的遗传互作与平衡关系;④大豆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

优先合作的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阿根廷、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作物特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我国作物遗传资源丰富,资源研究与利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特异种质资源非常缺乏,制约了我国作物育种的进一步突破。由于地理生态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特异的作物种质资源。例如,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非洲国家等不仅有丰富的水稻资源,而且具有水稻资源品质好、抗旱性强、抗病性强、特种品质好、耐热性好等优异特性;南美洲国家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并且该种质资源具有耐高温、抗病优异特性。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异资源,鉴定其携带的优异基因,创制优异新种质,可为我国作物品种培育取得新的突破提供新的基因与种质资源。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特异种质形成的分子机制;②特异性状遗传与调控的分子基础;③提高特异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优先合作的国家或组织包括:IRRI、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非洲国家、南美洲国家。

中国-CIMMYT-非洲多边合作开发广适性玉米

玉米是非洲最重要的禾谷类粮食和饲料作物,但病害和干旱等胁迫导致非洲玉米面临大幅度减产或绝收的风险。因此,玉米在振兴非洲农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玉米科学和技术进步,其成果可以辐射其他农作物,从而带动整个非洲农业科技的发展。CIMMYT 作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其全球玉米项目的总部设置在肯尼亚,并在非洲多国建有完善的研发设施和试验基地,长期从事玉米抗病、耐逆新品种的培育、生产和示范。玉米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农作物,近年来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主导和参与开发适合非洲的广适性玉米多方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基础。通过中国-CIMMYT-非洲多边合作,开发广适性玉米,不仅可为我国玉米品种进入非洲打下基础,还可为非洲的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抗病、耐逆、广适性玉米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学和遗传评价;②热带玉米广适性遗传改良所需的关键基因及其遗传机制;③温热带玉米有利基因相互渐渗、基因聚合与广适性改良的高效分子途径。

优先合作的国家或组织包括:CIMMYT 以及非洲玉米主产国(肯尼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马拉维等)。

“一带一路”植棉国合作与科技创新

“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和协作平台,是我国今后一个长期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的重点工作。农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的重要主导产业,与这些国家加强农业合作是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现形式,更是我国农业“走出去”、参与或主导农业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与我国新疆相邻的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自然条件与我国新疆南部类似,非常有利于棉花的自然生长,其棉花种质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我国正在打造的中国-中亚-西亚国际经济走廊中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与我国双边关系友好,而且经济上的互补性强。以棉花科研合作为切入点,可以较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中亚特色棉花资源耐高温、抗病虫的机制;②中亚关键核心种质资源的演化规律;③“一带一路”国家棉花育种及配套技术研究。

优先合作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

智慧农场

智慧农场通过将“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全方位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管控、无人化作业、智慧化服务的农业生产新模态,是农业信息化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突破智慧农场核心技术,在作物-环境-气候系统信息的协同感知与一体化获取,多源融合信息驱动的光、温、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精准管理决策,无人作业系统与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互联网 + 农机”协同作业与远程运维管理,农场大数据管理与智能服务等方向,深入开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国际合作研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场模式与标准规范,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步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地-空-星信息一体化获取与应用基础;②肥水药、病虫草害等的智能管控原理;③无人作业系统与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的理论基础;④“互联网 + 农机”协同作业与远程运维管理原理;⑤农场大数据管理与智能服务的理论基础。

优先合作的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

本文摘编自《中国农业科学2035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中国农业科学 2035 发展战略》面向 2035 年,在对农业科学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形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科学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领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提出了加快农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本书还分别阐述了农学基础与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营养学、林学、草学、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食品科学等农业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相关领域战略与管理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研发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了研究指引,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农业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研究组组长简介

种康,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邓秀新,男,博士,1961年11月生于湖南宜章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