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网、光、影,各站在历史的拐角处。通讯的发展浮在岁月长河里,没有谁能一下子看清它的来龙去脉。它就像夜里打火石擦出的火花——一瞬即逝,却又不断被人追逐。人类最初的表达,其实也就靠着一张嘴。部落、山谷,还有风声和树影里那些含糊的絮语。嘴对嘴,耳贴耳,信息传递更多
电、网、光、影,各站在历史的拐角处。通讯的发展浮在岁月长河里,没有谁能一下子看清它的来龙去脉。它就像夜里打火石擦出的火花——一瞬即逝,却又不断被人追逐。人类最初的表达,其实也就靠着一张嘴。部落、山谷,还有风声和树影里那些含糊的絮语。嘴对嘴,耳贴耳,信息传递更多的是一阵风,而不是一句话。语言是桥,但谁能把桥修得笔直?那时候,说错了,误了大事的事,也常有。这里面情感都藏在细枝末节上,哪里靠得住?
后来出现了文字,人们才算摸到一根粗绳,把松散的语音捆成一束。这变化,没有轰轰烈烈。象形、甲骨、泥板,直到一些人说,这堆符号其实能记事。汉谟拉比法典、甲骨卜辞全是那时候的见证。你说早期记录下来的是什么?多半是收船税、卖粮食,活生生的,就是生意账和王命而已。真正能传情达意的,很稀罕。还常常读不全,或者根本没人读。雕刻、黏土、羊皮卷,这些都是通讯胚胎,离我们现在的快捷,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起古人怎么通信,别幻想有多少浪漫。远距离传递,大多靠腿脚。波斯的快马,加上埃及的驿站,信使风尘仆仆,从这里到那里,有时还没等信传到,对方就搬家了。问题可多了——传递慢不说,丢信、误事、甚至信使半道没命,样样都不是新鲜事。想想看,几千年都是纸、绳子、封蜡,换汤不换药。效率谈不上,信息也不保密。除了权贵,普通百姓哪有资格发封信?多半只能靠口耳相传,有点家长里短的意思。
**可是,人有欲望。人天生要说,要听,要打听远处的事。欲望逼着技术往前走。**
等到工业革命来了,电报真的是猛然一锤。1837年,莫尔斯用电流点线“滴滴答答”敲开了新世界。那一刻,信号穿墙越洋,比骏马快百倍。可老实说,并非一发明就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开始用电报的,还是政府军队商号。这又不是给平头百姓准备的。他们敲打着一串串电码,外人一听云里雾里。电报台就成了信息的权力中心。泄漏的风险大不大?还真说不准。密码技术和破译手段几乎同步发展。兵不血刃的较量,倒是常见。
电话的诞生,好像又平了一级沟通门槛。1876年,贝尔的那台黑黢黢的机器让远方的人听见彼此的呼吸。真是稀罕事!家里装电话的不多,但城市精英们已经能“对话”了。电话盘呼啦啦地转,把空间变成了一根线。可不是人人都信任这玩意儿。传话筒失真,线路窜音,市井流言还有小孩模仿大人打电话恶作剧的,总让人哭笑不得。那时候,贵重的电话常常被锁起来。普通人嘛,还在犹豫见人时说点啥。至于隐私?哪叫现在这样计较,反正电信局的人爱听不听,没人太真正在意。
再后面,无线电波腾空起舞。20世纪的广播,让消息像风一样拂遍四海。第一次听收音机,很多人不敢相信:没线、没信封、没邮差,声音就来了。城市里,巷口喇叭,医院病房,甚至市场的摊头,都能听见新闻与歌声。当兵的抢着听情报,农民赶着收天气消息。谁家有台收音机,邻里跟着沾光,仿佛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变得很近。但讯息大多是单向的,谁能反驳或者插嘴?最多背后嘀咕两句。真要纠错,等下一次广播早过时了。**广播,把权力推到了说话的人嘴里,听众只能仰头喝汤。**
然而,到了互联网的节点,“信息现场”的边界模糊了。90年代,拨号上网,猫叫一声“滋滋——滴滴——”,全世界忽然就在屏幕里。那些年,打字聊天室、BBS、新闻组风生水起。学习资料、邮件就像长了翅膀。电子邮箱成了新的邮差,几秒钟送到。“一键发送”背后,其实是代码和服务器的密集转换。对了,技术泡沫也在那会儿悄悄酝酿。骗局、谣言、垃圾邮件同时滋生,谁也没能一劳永逸。你要说互联网绝对靠谱?可没那么简单。这东西变得太快,人还没适应,已经五光十色乱成一锅粥。
真正地,“随时随地”——那得等手机普及才行。2000年以后,彩屏普及、短信降价,手机里头变成了生活的缩影。不只是信息,更是身份标签。有人用手机谈恋爱,有人做生意,有人打游戏消磨时光。数字通信速度越来越快,3G、4G、5G,每一次迭代都像开了外挂。现在一通视频电话,远隔重洋像站在隔壁。去年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国内用户月均流量达10GB上下,跟2006年时候2MB左右的费用根本没法比。彼时入网等于花钱,如今移动支付、远程办公、短视频成了标配。变化大不大?再怎么夸都不过分。**可人们反倒觉得日常——没什么特别的。**
即时通讯APP又添上一把火。微信、QQ、抖音、微博,每一个软件都像一个新部落。谁都可以实时分享、吐槽、互动,留言一片。表情包和语音消息混着图片短视频,构建的是“线上人格”。今天你在群里发一张吃饭的照片,有人点赞,有人反问,甚至当天夜里还在发。碎片化、娱乐化、全民互动,看似效率更高,实际上也容易误读。线上表达过剩,反而交流的深度可能变浅了?谁能真心实意翻完全家微信群里的六百多条消息?
可是这种“随时在场”又带来隐忧。信息烂大街,隐私泄露。2023年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恶意APP下架超3.5万个。安全问题比以往每个时期都复杂得多。社交媒体加速日常,但却更容易放大焦虑。不少心理学调查都发现,过度依赖即时通讯,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社交焦虑。通讯便利了,人心却更容易碎裂成零星。你说这是不是反过来的事?谁都没个定论。
奇怪的是,通讯不断便捷的同时,人与人关系好像没见得更亲近。那些靠电报写信诉衷肠的年代,人反倒觉得珍贵。现在大事小事一键知晓,可常常没人仔细看。朋友圈一页翻到底,记住谁的动态?有时根本想不起刚才看了啥。信息流淌太快,情感也就成了走马观花。要说过去的写信慢,如今的快也是个问题。
历史学家总喜欢强调通讯如何推动世界联结。可从社会学角度看,信息膨胀有时候也让人喘不过气来。比方说,2022年度仅微信日活跃账户已突破12.6亿,压根不敢想,十年前这个数字才到4亿多,增长的背后,有多少是被动卷进来的?有人主动掌控,有人只能被信息流裹挟。“知情权”成了沉重的责任,每个人都要随时待命,生怕落后于时代。
再回头看,每一次通讯革命都带来了希望和一堆难题。你说通讯越便捷社会就越和谐吗?其实,工具本身无好坏,反而是人们的使用方式不断在变。2010年还讲究“礼貌回信”,2024年可能一条未读消息要卡几个星期才有人点开。
这样的节奏,既让人欢喜,也让人打怵。
可又能怎样呢?通讯变迁说到底,就是一条往前赶路的链。链条没断,人心在变,规则在变,技术不停歇。至于未来会走到哪儿,谁说得准?信息既是自由的礼物,也是新型的桎梏。谁都说不清哪一步才算进步、哪一步才是原地踏步。反正,每个人都脱不开这张网——有人喜欢,有人烦。
**历史沉在烟尘里,通讯浮在浪尖上。过去已经翻篇,眼下这一页,留给你我自己琢磨。**
来源:猪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