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大南峪镇:特色产业奏响春耕生产“交响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1:23 1

摘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忙碌而有序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走进大南峪镇李湾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菌包上,一排排整齐的地栽木耳菌包静静地躺在湿润的土壤中,村民们穿梭其间,为菌包码垛、“盖被”静待小木耳开出致富“黑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忙碌而有序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走进大南峪镇李湾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菌包上,一排排整齐的地栽木耳菌包静静地躺在湿润的土壤中,村民们穿梭其间,为菌包码垛、“盖被”静待小木耳开出致富“黑牡丹”。

地栽木耳区别于棚内木耳种植,直接将袋料放置在田间地头进行栽培,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在地栽木耳种植过程中,大南峪镇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木耳栽培技术培训。

“近年来,我们村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党员示范、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采取‘合作社+党支部十农户’的发展模式,由盛农达家庭农场牵头种植黑木耳40万袋,预计产值达到30余万元。并且流转群众土地50余亩、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务工2000人次,实现了‘基地+农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李湾村村支部书记李广武说。

与此同时,在飘草湾魔芋种植基地里,农用车忙碌地将魔芋种子运送到田间地头,村民们早早投入魔芋种植,翻土、开沟、消毒、施肥、播种、盖土,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忙碌的景象为春耕生产增添了一抹浓厚的色彩。

魔芋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种植、管理、采挖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增收。“我们在地里种魔芋,一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把娃也照顾上了,挺好的。”村民林凤珍一边将魔芋种子埋入土中,一边说道。

同时,为了提升魔芋种植效益,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去年我们种的魔芋收成很好,今年我们计划培育优良魔芋种子15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户120余户,种植户种植的魔芋采取统一回收的原则,在此期间每天能带动就近群众至少20人次务工,大家干劲更足了。”康芋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永芳笑着说道。

走进花庙村,成片的油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地垄间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穿梭在绿海中,清理田间的杂草,忙得不亦乐乎。“春季是油菜生长的关键期,除草、施肥一样都不能马虎。”村民刘大哥一边弯腰除草,一边笑着说道。

为确保油菜丰产,大南峪镇还组织了技术指导队,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为油菜生长 “把脉问诊”,为农户做好田间管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从木耳种植到魔芋播种,再到油菜管护,春耕时节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不仅是对土地的深情回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大南峪镇认真贯彻落实‘五美康县’建设要求,以‘三个共同’机制创建为抓手,围绕丰富‘菜篮子’,在大南峪、郑湾、窑坪等村发展蔬菜大棚260座。装好‘油瓶子’,在全镇21个村种植冬油菜5000余亩。抓好‘米袋子’,在花庙、郑湾、万家山、李湾、新院等村种植水稻1200余亩。让群众鼓起‘票夹子’,依托康县金稻穗、康芋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了金稻穗大米、金稻穗菜籽油系列产品,素食魔芋、魔芋挂面等产品,有效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南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怀虎对记者介绍道。

如今,大南峪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里有了特色产业,村民也有了致富保障。为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大南峪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油菜、魔芋、水稻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扩宽延伸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盼盼 镡瑞霞

来源:陇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