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李嘉诚第23次荣膺香港首富之位。不久前,在港口交易问题上,让李嘉诚深陷旋涡,而在长和中期业绩会上,年届97岁高龄的他不惧港口问题,依旧亲力亲为,逻辑清晰、有条不紊地对业务情况展开分析。按惯例本应主持此次业绩会的长子李泽钜首次缺席,次子亦未参与集团业务相关
导读:不赚最后一个铜板!97岁李嘉诚不惧港口问题,2909亿身家有何用?
今年,李嘉诚第23次荣膺香港首富之位。不久前,在港口交易问题上,让李嘉诚深陷旋涡,而在长和中期业绩会上,年届97岁高龄的他不惧港口问题,依旧亲力亲为,逻辑清晰、有条不紊地对业务情况展开分析。按惯例本应主持此次业绩会的长子李泽钜首次缺席,次子亦未参与集团业务相关事宜。
此情况引发外界诸多揣测与议论。毕竟,他的两个儿子均已年逾六旬,却似乎仍未能完全独立承担集团重任。由此,不禁让人发问:在商界纵横捭阖70载的李嘉诚,难道真的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了吗?其2909亿身家有何用?
一、天之骄子,永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有人曾如是评价李嘉诚先生:“他的财富并非单纯依靠积攒,而是凭借精准的谋划所得。”李先生精于规划,每一步决策都可谓深思熟虑、恰到好处,始终秉持“绝不赚最后一枚铜板”的商业理念。
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李先生便敏锐地捕捉到香港从转口港向轻工业基地转型的历史机遇。他从舅舅处借得五万港元,于一座旧厂房中毅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塑胶工厂。彼时,欧美市场对塑胶产品的需求呈迅猛增长态势,李先生所创办的长江塑胶厂借此东风,迅速打开产品销路。仅仅三年时间,便积累了数千万港元的资产。
此后,凭借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李先生预见到香港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将引发住房短缺问题。于是,他果断进军房地产领域,以较低的价格购入大量物业。三年之后,随着香港商人回流潮推动房价大幅攀升,李先生适时高位出售资产,成功实现了资本的进一步积累与增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先生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商业眼光与果敢的决策能力。他抓住怡和洋行资金周转困难的契机,以“蛇吞象”之姿成功收购和记黄埔,从而掌控了香港的港口、电力、零售等关乎民生的关键行业。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形象的话语:“香港人一生无法避免三件事——出生、死亡,还有李嘉诚。”
前几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机构预估,到203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少年人口数量的两倍。李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未来最大的商业风口,随即通过旗下的维港投资,慷慨投入数千万美元布局该领域。
二、虎父无虎子,李家后继无人?
曾有不少人期待李嘉诚先生的子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众人所期望的那般。
李先生的次子时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但并非是因为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而是花边新闻不断,其感情经历丰富到难以用两只手数清。而长子李泽钜虽在商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行事风格较为谨慎保守。
早年,李嘉诚先生曾尝试引导家族企业向大健康领域转型发展,然而长子因担忧投资风险而有所顾虑,不太愿意进行投资。所幸的是,李嘉诚先生坚持对和黄医药等项目进行布局,家族才没有错失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
而率先进军大健康领域的李嘉诚先生,成为了抢占先机、收获成果的先驱者。凭借此次成功布局,李嘉诚先生的身价得以进一步提升,重新荣登香港首富之位。如今,李氏家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97岁高龄的李嘉诚先生支撑大局。
三、2909亿身家,忧在传承
面对两位年逾六旬的家族继承人,李嘉诚先生依旧予以悉心指导,耐心栽培,满心期盼他们能够早日领悟经营管理之道,带领公司迈向新的高峰。
然而,在这份殷切期盼以及手把手的悉心扶持背后,隐隐透露出一位老者对于千亿商业帝国能否顺利传承的深切忧虑。毕竟,“第二代接不住,第三代守不住”这一魔咒,已然成为众多豪门难以逾越的宿命,相较于财富的耗尽,这样的结局更令人感慨与叹息。
年届97岁高龄的他,好似仍在与时间展开一场激烈的赛跑,竭尽全力支撑得更久,为家族发展谋划得更为稳妥周全。他只希望拼尽最后一丝气力,让这段辉煌的商业传奇能够延续得更为长远。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是李嘉诚的理念!如今97岁李嘉诚不惧港口问题,依然还在奋斗,就算是2909亿身家,如果后继无人,还是没什么用,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疯狂的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