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落幕:长江起重机厂的兴衰传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00:21 2

摘要:时光回溯到 1965 年,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三线建设的号角激昂吹响,一场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宏大战略拉开帷幕。为响应国家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号召,北京起重机厂毅然决然地一分为二,部分车间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泸州茜草坝的征程,长江起重

时光回溯到 1965 年,在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三线建设的号角激昂吹响,一场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宏大战略拉开帷幕。为响应国家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号召,北京起重机厂毅然决然地一分为二,部分车间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泸州茜草坝的征程,长江起重机厂在这片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始孕育。

当第一批近 100 名北起厂职工及设备抵达泸州茜草坝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深知,创业之路充满艰辛。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景象,只有荒草丛生的坝子和简陋的生活设施。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迅速投入到建厂工作中。

1966 年,是长江起重机厂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 6 月 1 日,工厂正式投产,第一台 “长江牌” 吊车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诞生,它承载着全体职工的心血与汗水,也标志着长江起重机厂正式开启了它的辉煌篇章。同年 7 月,四川省首批 20 台 Q51 型 5 吨汽车起重机成功总装下线,结束了四川不生产汽车起重机的历史,这些起重机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四川工业发展的道路 ,也为长江起重机厂在行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工厂的困难超乎想象。职工们住的是俗称 “干打垒” 的房子,这种房子用单砖砌成墙,再用石灰简单涂白,不仅四面透风,而且隔音效果极差。厨房是两家人共用,厕所则是 4 家人合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心中的信念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白天,他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搬运设备、搭建厂房;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认真研究图纸,讨论技术难题。为了尽快完成建厂任务,许多职工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长江起重机厂早日建成投产,为国家的三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 70 年代起,长江起重机厂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攀登者,在技术创新的山峰上不断向上攀爬。1970 年,为满足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工厂主动承担起研制 16 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的重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但全厂职工毫不畏惧,他们齐心协力,奋战 100 天,终于在同年 6 月自行设计、研制成功 2 台 Q2 - 16 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 。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它开创了我国制造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的先河,就像在荒芜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为我国起重机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年 12 月,长起又马不停蹄,自行开发、研制成功 Q2 - 6.5 型 6.5 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

1971 年,长起采用解放 CA30 越野汽车底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越野汽车起重机 Q2 - 7 型液压汽车起重机 ,这一成果让长起在越野起重机领域站稳了脚跟。同年,长起还研制成功第一机械工业部军工重点新产品 Q2 - 321 型 32 吨全液压汽车超重机,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种类。随后的几年里,长起不断对新产品进行整顿和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手段,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74 年,长起投入大量人、财、物力,成功研制出 QY5 型 5 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并投入批量生产,完成了产品由机械传动向液压传动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犹如一次华丽的转身,让长起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液压汽车起重机的专业厂。

1975 - 1976 年,为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大吨位起重机的需求,长起再次踏上技术攻坚之路,产品开始由中小吨位向中大吨位过渡。1976 年 12 月,长起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 QY65 型 65 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中大吨位全液压汽车起重机闯出了一条新路,也让长起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稳固。1977 - 1982 年的 7 年间,长起持续发力,先后研制成功了 QY8、QY20、QY25、QY40 型等新产品,不断完善其产品系列,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长江起重机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3 年,长起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订为期 8 年的《关于汽车起重机专有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合同》,由利勃海尔公司提供 40 型、80 型和 125 型 3 种液压汽车起重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这一举措就像为长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其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经过 3 年的艰苦努力,长起成功试制并小批量生产 40 型、80 型以及 125 型 3 种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整机性能达到国际 80 年代初的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生产百吨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这一成就让长起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也让国人倍感自豪。

到 80 年代中期,长江起重机厂已投产 20 年,在这 20 年里,它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断开枝散叶。工厂开发新品种 14 个,其中 8 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5 个品种分获国家、部、省科技成果奖,5 吨液压汽车起重机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8 吨、20 吨液压汽车起重机分获一机部、省计经委优质产品称号 。1985 年,长起生产的汽车起重机数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2.5%,居全国第三位,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1986 年,长起厂职工食堂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这不仅是对食堂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长起厂的认可。1988 年,长起产值突破 1 亿元,利税超 3000 万元,拥有 8 个车间、2000 余台设备,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 20 余国 ,其产品就像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让世界认识了长江起重机厂,也让长起的辉煌达到了顶峰。

困境与改革的挣扎

然而,时光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曾经辉煌无比的长江起重机厂在 90 年代中后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的巨轮,开始摇摇欲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长起厂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机制弊端逐渐暴露无遗。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方面,长起厂也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推出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此外,长起厂的社会负担沉重,企业办社会的模式使得它在职工福利、医疗、教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这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995 年,长起厂首次出现亏损,金额高达 1200 万元,这就像一记沉重的耳光,让所有长起人都意识到,企业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此后,亏损额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同时,技术人员流失率年均达到 18%,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纷纷离开,这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这些技术人员就像长起厂的造血干细胞,他们的离去让企业的发展陷入了缺血的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长起厂开始了艰难的改革之路。1998 年,长起厂实行 “主辅分离” 改革,将企业的辅助业务剥离出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同年 12 月,通过重组、改制,正式注册成立了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国有《四川长江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四川长江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这次改制就像一场手术,希望能切除企业身上的毒瘤,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2003 年 5 月,四川长江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进行改革改制,组建为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一系列改革过程中,长起厂还进行了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和大锅饭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薪酬分配,试图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长起厂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政策,精简企业人员,降低运营成本 。据统计,在减员增效过程中,长起厂共分流了数千名员工,这些员工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重新寻找生活的出路。此外,长起厂还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员工提供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逐渐扭亏为盈,进入了良性循环 。但长起厂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依然巨大,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它的优势不再明显,曾经的辉煌已经渐行渐远,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长起厂就像一只在暴风雨中挣扎的海燕,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在市场的浪潮中,长江起重机厂继续探索着新的发展道路,合资与重组成为了它试图重振雄风的重要举措。2006 年,长起厂与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跨国集团 —— 美国特雷克斯公司(TEREX)成功合资 。特雷克斯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跨国集团,是著名的世界三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2005 年的营销总额达 64 亿美元,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工厂遍及亚、欧、美洲等世界各地。这次合资被寄予厚望,长起厂希望借助合资平台,依托特雷克斯强大的技术、资金实力和全球市场网络资源,实现经营发展上的新突破。根据双方的构想,合资后,长起公司将成为特雷克斯起重机全球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并通过应用特雷克斯先进的制造和技术资源,加速公司产品制造开发,对公司管理队伍进行大规模的完善和提高,实现公司技术、管理的快速升级,从而与特雷克斯起重集团的其他国际级企业一样,跨入国际竞争的行列 。

然而,合资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技术和管理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长起厂在市场竞争中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同行的激烈竞争,都给长起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2012 年 3 月 21 日,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特雷克斯公司、四川泸州神力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就重组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重组框架协议》,国机重工通过增资扩股正式成为四川长起的控股股东 。这一重组事件再次为长起厂带来了新的希望。国机重工入主后,迅速组建了新的经营管理团队,开启了长起公司全新的发展道路。

新班子在应对危机、恢复信心、重建网络、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提升管理、搬迁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恢复信心方面,2012 年 4 月,新管理团队在全公司开展 “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创造长起美好明天” 活动,全面启动恢复生产经营,要求全体员工坚定信心不动摇,努力工作不懈怠,爱岗敬业不折腾,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信心,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在市场网络重建上,重组后长起公司立即充实销售服务队伍,由公司领导分别带队跑市场,了解形势、收集意见,重建市场销售网络,改善服务和备件供应,树立公司在市场上的新形象。公司大力开展 G 系列产品宣传,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2012 年成功突破了六节臂(多节臂)、单缸插销伸缩臂技术,应用于 100 吨级新产品试制,并参加了上海宝马展 。同时,公司注重加强与集团公司、TEREX 上海公司的信息沟通,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海外目标市场。在安全生产和降本增效方面,长起公司依据国家和集团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法规,建立了公司安全管理、奖惩等一系列规章,从行动和制度上确保公司生产安全。同时狠抓关键项目和关键配套物资的采购降本工作,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其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减轻企业的压力 。

在国机重工的领导下,长起公司还积极开展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工作。2012 年 9 月,在集团的指导下,启动了公司 2013 - 2020 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完成《长起公司 2013 - 2020 年发展规划》草案,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规划涉及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营销发展、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子规划的编制工作 。并且,公司于 2012 年 6 月份开始纳入集团节能减排监督管理。7 月份,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机构,制定了长起公司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办法,确定了节能减排监测的项目、数据来源等规范,并对相应能源指标做了分解,为公司后期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并指导新厂区的规划和工艺设计,奠定基础 。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长起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 2012 年国机重工入住以来,已经连续三年实现销售增长,特别是 2014 年全国起重机行业整体销售收入下滑 22% 的情况下,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3% 。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优异,“国机重工长江起重机” 远销南美、中东、中亚、非洲等地区 ,还获得了新加坡首批 7 台汽车起重机产品订单,为集团公司汽车起重机产品进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1 年 7 月,长起公司还是被法院宣告破产,几代人的心血就此终结 。这一结果令人不解,毕竟国机重工入主该厂好几年,且后面几年发展势头还似乎不错。或许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又或许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太过迅速和复杂,超出了企业的应对能力。但无论原因如何,长江起重机厂的破产都成为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工业记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落幕,也为后来者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

落幕与记忆的延续

2016 年,长江起重机厂启动 “退城入园” 搬迁,这一举措就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标志着长起厂在茜草坝的岁月即将画上句号。整体搬迁至新工业区后,老厂房逐渐被拆除,那些曾经见证了长起厂辉煌与沧桑的建筑,在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空旷的土地 。

然而,历史不会被轻易遗忘。仅存的部分建筑成为了 “泸州 1965 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就像一个时光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长起厂的故事。走进博物馆,一件件鲜活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个个微缩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三线建设的恢弘气势和伟大成就 。

在博物馆里,有一台 1958 年出厂的 “中心钻” 车床,它已经有 60 余年的历史,虽然外表已经斑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强大动力。还有原长起厂从德国进口的加工单元、意大利进口的立卧加工中心等 20 吨以上的设备,这些设备见证了长起厂在技术引进和创新方面的努力 。除了这些大型设备,博物馆里还收藏了许多 “三长” 厂内迁到泸州投入 “三线建设” 的老物件、老照片、老厂史、老厂志、代表性产品等,它们都是长起厂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者 。

长江起重机厂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在困境中不断挣扎与探索的改革史。它的兴衰荣辱,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如今,虽然长江起重机厂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三线建设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三线建设#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