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埃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后方,吉萨金字塔巍峨矗立。自远古时代起,它们便一直静静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既是始终可见的标志性景观,也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历史|埃及
在埃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后方,吉萨金字塔巍峨矗立。自远古时代起,它们便一直静静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既是始终可见的标志性景观,也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为承载“永存于世”的愿景而建的吉萨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Giza),终究不负所托。这些宏伟陵墓是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珍贵遗迹,自诞生至今已逾4500年。
在古埃及,法老坚信自己死后将化身为神。为迎接来世,他们不仅为众神修建神庙,更耗费心力为自己打造巨型金字塔陵墓——墓中装满了每位统治者在来世所需的一切,从指引方向的器物到维持生存的物资,无一不备。
这三座巨型埃及金字塔,实则只是吉萨金字塔建筑群的一部分。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除金字塔外,还包含一座宫殿、多座神庙、太阳船坑及其他配套设施。
关于这些奇迹,我们不妨从建造者、建造方式,以及墓中出土的珍宝说起。
金字塔:始于何时,由谁所建
胡夫法老(Pharaoh Khufu)是首位决定在吉萨修建金字塔的埃及君主,公元前2550年左右,他正式启动了这一工程。他的陵墓——大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最初矗立在高原之上时,高度约达147米。
如今的大金字塔已比当初矮了些许,只因表面那层光滑的镶面石早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据估算,这座金字塔共用了约230万块石块,每块石块的重量介于2.5吨至15吨之间。
公元前2520年前后,胡夫的儿子哈夫拉(Khafre)在吉萨建造了第二座河谷神庙。哈夫拉金字塔在这片土地上格外醒目,只因它与狮身人面像相伴而生。这座神秘的石灰岩纪念碑,有着狮子的身躯与法老的头颅,充满了未知的传说。
19世纪以前,狮身人面像曾被黄沙掩埋数千年,唯有头部露出地表。人们推测它或许是法老陵墓建筑群的“守卫者”,但至今仍无确凿证据证明它是由哈夫拉建造的。
吉萨的第三座金字塔,规模远不及前两座——高度仅约218英尺,还不到前两座的一半。公元前2490年左右,哈夫拉的儿子孟卡拉下令修建了这座金字塔。其建筑群设计精巧,包含两座由长堤道相连的独立神庙,以及三座专属王后的小型金字塔。
孟卡拉金字塔的墓室中,有着吉萨独有的壁龛装饰,而其主墓室更是设有拱顶天花板,工艺精湛。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法老的精美石棺于1838年在直布罗陀附近海域不幸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法老的亲属,比如内费尔蒂亚特(Nefertiabet)—— 胡夫的女儿,其形象曾出现在吉萨她陵墓中发现的这件浮雕上 —— 都安葬在这位君主的金字塔旁。| 国家地理图片集
吉萨金字塔:古人如何铸就奇迹
吉萨金字塔所展现的古代工程技艺,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让人为之惊叹。尽管科学家与工程师们不断研究,却始终无法完全弄清这些金字塔的建造细节。不过,对于建造者的身份,以及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所需的政治力量,他们已掌握了不少线索。
埃及各地的考古遗址,以及书写在古纸莎草纸上的记载,为我们揭开了部分真相:当时的船夫们借助尼罗河与人工水道组成的网络,将各类建筑材料运抵吉萨高原。
这些材料中,既有来自阿斯旺采石场的花岗岩,也有来自西奈半岛的铜制切割工具,还有从黎巴嫩运来的珍贵木材。为保障工人的生活,人们还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农场运送牛群,为劳作的人们提供食物。
这项工程堪称当时的“国家级项目”,埃及各地的社区纷纷出力——有人提供人力,有人捐献食物,还有人筹备各类必需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字塔的建造,正是古埃及法老彰显财富与统治力的象征。
关于石块的运输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古埃及人会搭建大型斜坡,用清水或湿黏土润滑坡面,再借助雪橇、绳索、滚轴与杠杆组成的系统,将沉重的石块运送到高处。
对于斜坡的形态,学界有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外部斜坡呈之字形或螺旋形环绕金字塔;也有学者提出“内部斜坡”的理论,不过这一说法争议较大,尚未形成共识。
金字塔建造的更多秘密,或许就藏在地表之下。未来,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若能揭开金字塔内部石块的排列规律,或许我们就能找到古埃及人打造这些不朽奇迹的“施工蓝图”。 若说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的崛起,那它更以独特的方式留存了古埃及的历史。
透过吉萨金字塔,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早已消逝的古老世界。“很多人觉得,从现代视角来看,吉萨金字塔群不过是一片墓地,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埃及学家彼得·德尔·曼努埃利安(Peter Der Manuelian)如此说道,“在那些装饰精美的陵墓中,满是描绘古埃及人生活的场景——从日常劳作到宗教仪式,无所不包。所以,这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古埃及人如何面对死亡,更能让我们读懂他们如何生活。”
陵墓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古埃及农民耕种田地、照料牲畜的场景,也有人们捕鱼捕鸟、从事木工的画面,还有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举行宗教仪式与丧葬活动的描绘,生动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百态。
此外,陵墓中的铭文与文献,也为研究埃及语法与语言提供了宝贵资料。“只要是与法老文明相关的研究主题,几乎都能在吉萨陵墓的墙壁上找到线索。”德尔·曼努埃利安补充道。 如今,这些珍贵资源中的大部分,都能通过“吉萨项目”免费获取。该项目汇集了全球顶尖机构收藏的海量资料,包括照片、平面图、图纸、手稿、文物记录与考察日记,打造出一个内容详实的吉萨相关资料在线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的价值非凡:它保存了那些早已褪色的壁画与铭文,记录了那些已遗失或损毁的文物信息,更让那些不对公众开放的陵墓,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虽说亲自前往吉萨的体验无可替代,但“吉萨3D”复原项目,或许能让我们离这份奇迹更近一些。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人们都能通过这个虚拟项目“漫步”吉萨高原,还能参加金字塔、神庙乃至陵墓的线上导览,沉浸式感受古埃及的魅力。
吉萨高原及其纪念碑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金字塔与“来世”紧密相连——它是法老通往天堂的“阶梯”。同时,金字塔的形态也可能象征着世界之初从海洋中升起的原始土丘,寓意法老能像这片土地一样,在来世获得重生。
三座金字塔均以极高的精度与罗盘方位对齐,这样的设计绝非偶然。有学者推测,古埃及人可能通过观测恒星来确定方位,也可能在秋分等重要日期,通过测量阴影的长度与方向来校准位置。
不过,关于金字塔是否与特定恒星精确对齐,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对齐,学界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提出“金字塔与猎户座腰带对齐”的理论,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科学家的认可,却在坚信“金字塔由外星人建造”的人群中广为流传。
此外,从国王墓室伸出的神秘通道,其用途也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它曾指向特定的重要恒星,也有人觉得它只是为了引入新鲜空气。
可以确定的是,古埃及人确实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规划吉萨的纪念碑布局:每到夏至,从狮身人面像的位置望去,太阳会恰好落在胡夫金字塔与哈夫拉金字塔之间,形成一幅极具仪式感的画面。
公元前2780年左右以前,埃及国王的陵墓多为长凳形状的土丘。直到伊姆霍特普(Imhotep)出现,他将六个平顶土丘堆叠在一起,建造出卓瑟阶梯金字塔,这才开启了金字塔建造的新纪元。
第四王朝(公元前2680-2560年)的开创者斯尼夫鲁(Snefru),进一步推动了金字塔建造技术的发展。他先是在美杜姆建造了一座阶梯金字塔,随后又对其进行改造,填补了阶梯之间的空隙,使其外形变得平滑。
之后,斯尼夫鲁又在达舒尔尝试建造一座四面三角形墙壁汇聚于顶端的金字塔。然而,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金字塔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工匠们不得不调整墙壁的倾斜角度——这便有了如今的弯曲金字塔。
他的第三次尝试终于取得成功:红色金字塔虽外形略显矮胖,倾斜角度仅为43度,却成为了当时最稳固的金字塔之一。
正是这些在工程与后勤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斯尼夫鲁的儿子胡夫建造大金字塔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斯尼夫鲁几乎完成了所有‘研发工作’。”考古学家马克·莱纳(Mark Lehner)评价道,“而胡夫则充分借鉴了这些经验,最终建成了那座举世闻名的大金字塔。”
还原古埃及建造者的真实生活
在吉萨的“金字塔失落之城”,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建造者生活痕迹的研究,进一步揭开了金字塔建造的神秘面纱。
莱纳表示,在这座“失落之城”中,有一片由宽阔铺砌街道分隔的长条状营房建筑群,其设计理念远超当时的时代水平。“对于那些前来务工的人来说,住在这样一座‘古代旅馆’里,与在自己家乡的村庄生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而且我们发现,当时的人们是轮流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所以这里更像是一个促进交流的‘社会化空间’。”
这座城市中,还居住着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不仅要为金字塔建造工人提供饮食、住宿与衣物,还要制作各类工具,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项浩大工程提供支持。
诚然,建造金字塔的工作十分艰苦,但从城市遗址及周边古代垃圾场中发现的线索来看,当时的工人颇受重视。他们能享受到医疗护理,日常饮食中不仅有充足的面包与啤酒,还有优质的牛肉——这些物资与建造金字塔的材料一样,都是从埃及各地征集而来的。
要支撑这样一项工程,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而这也正是金字塔在古代推动埃及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金字塔工程的推进,中埃及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涌现出大量农场与牧场;贸易与补给路线不断拓展,西奈半岛的铜、黎巴嫩的雪松等物资得以顺利运抵吉萨;正如一本古代日记中所记载的,从图拉采石场开采的精美镶面石,会通过季节性运河顺流而下,最终运到吉萨高原边缘。
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时期过后,它所留下的遗产却一直影响着埃及。“后来人们发现,为支持金字塔建造而建立的那些基础设施,其自身的价值逐渐超过了建造巨型金字塔本身。”莱纳说道,“对于古埃及而言,真正的进步,其实是学会了如何组织人力、整合资源。”
我们仍在探索的未知
即便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吉萨金字塔仍藏着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但这些发现往往又会引出更多疑问,让金字塔的神秘色彩愈发浓厚。
2015年起,在埃及文物部的支持下,由国际科研团队组成的遗产创新保护研究所启动了“扫描金字塔项目”。该项目利用现代技术对金字塔内部进行探测,无需进入金字塔就能获取内部信息,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高能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金字塔探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利用宇宙射线,发现了4500年来一直隐藏在金字塔内部的多个空洞空间——其中一个空洞的规模与金字塔的大走廊相当,另一个被命名为“北立面通道”的空间,则直接通向胡夫金字塔内部。
目前,这些空洞空间内是否藏有物品,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空间并不具备宗教仪式意义,更可能是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用于分散重量、缓解压力的“工程结构”。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结构,让吉萨金字塔得以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屹立不倒。
撰文:Brian Handwerk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