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拓荒年代“人拉肩扛”的篝火,到智慧农机轰鸣的现代粮仓,北大荒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从未褪色。
——看四方山农场如何用北大荒精神在黑土地书写新答卷
【中国商报焦阳报道】
从拓荒年代“人拉肩扛”的篝火,到智慧农机轰鸣的现代粮仓,北大荒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从未褪色。
在四方山农场,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台获得省级奖项的大豆收割辅助器,正无声诉说着新一代北大荒人的开拓故事。
劳模任道国的“精神育种法”
田埂上的课堂:当苜蓿收获遇上暴雨预警
“天气预报像悬在头顶的钟,滴答声催人跑。”2022年7月,四方山农场11500亩紫花苜蓿正值最佳收割期,牧业分公司总经理任道国盯着卫星云图上不断逼近的雨带,攥紧了手中的对讲机。
“含苞的苜蓿营养最高,但雨水一打就贬值!”他带着队伍冲进烈日灼烤的田野。白天工装被汗水浸透,结成盐霜;夜晚蚊虫如黑雾般扑向车灯,队友们蜷在驾驶室里和衣而眠。四天半的昼夜抢收中,4341个裹包草垛在暴雨来临前奇迹般堆成小山。
“睡三小时算奢侈,但没人喊苦——北大荒人字典里,‘抢’字永远加粗描红!”任道国抚摸着收割机刃口笑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正是北大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当代注脚。
在四方山农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陈列柜里,一项看似简单的发明藏着惊人能量:大豆收割辅助器通过优化割台角度,使损失率直降15%。这项斩获黑龙江省“五小”创新三等奖的技术,每年为农场增效超50万元。
“老一辈用铁锹挖渠排涝,我们用算法攻克瓶颈。”任道国带领团队与科研院所共建攻关联盟,近五年突破6项技术壁垒。他常对青年技术员说:“北大荒的‘开拓’基因,就是既要接过锄头,更要敢闯智慧农业的‘无人区’!”
数字见证精神的力量:2020-2024年,任道国团队统营土地12.78万亩,创净利润2388万元,用“颗粒归仓”的执着守护着“中国饭碗”的根基。
秋收时节的四方山农场,一幕场景令人动容:任道国裹着军大衣蜷在收割机车斗里过夜,手电光划过漆黑田垄。“机械不停人轮休,关键环节必须钉在一线!”这种“田埂办公”模式,已成为农场干部的行动自觉。
更深远的“播种”正在田间课堂展开:
劳模宣讲团走进地头,讲述“半条被子”式的新垦荒故事;
“工匠助企行” 破解技术堵点,将“甘于奉献”化为传帮带;
劳动竞赛擂台上,收割效率、节能指标成为精神转化的标尺。
“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任道国指着工作室墙上的北大荒精神标语说,“它活在每一次故障抢修时的油污里,在每颗被小心拾起的豆粒中。”
【记者手记】精神的年轮
从第一代垦荒人梁军驾驶的“东方红”拖拉机,到如今任道国团队的数字农具,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黑土地孕育的初心。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正被新时代北大荒人转化为“田间党建+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当劳模工作室的灯光彻夜长明,
当裹包苜蓿垒成金色长城,
我们看见:
精神的年轮,
总在奋斗的刀锋上生长;
信仰的底色,
永远在冲锋的衣襟上闪耀。
来源:大美龙江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