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黄河第一战 威扫敌倭青史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2:46 2

摘要: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9月25日,初上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防守晋东北内长城要隘平型关,阻止日军南犯太原,在乔沟一线伏击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后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将帅广场。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9月25日,初上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防守晋东北内长城要隘平型关,阻止日军南犯太原,在乔沟一线伏击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及辎重车队,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取得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场直击
和平的阳光下 感受那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平型关位于灵丘县城西40公里的平型岭隘口,是内长城的一处关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8月20日,前来参观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倏忽88载,硝烟散尽,眼前这雄关峻岭,正沐浴着和平的阳光。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整个建筑坐东面西,由杨成武将军题写馆名。
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上,矗立着10尊铜像。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傲然挺立、挥斥方遒,正是在这些威名赫赫的将帅们的运筹帷幄中,千余日军霎时灰飞烟灭。
“10、11、12……113、114、115!”在将帅广场的台阶上,有游客边上台阶边数着,“115个!”他兴奋地喊起来。八路军115师,已经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眼前的每一根柱子、每一面墙壁、每一幅照片、每一行文字,永远定格着那些艰难曲折的岁月,那场如火如荼的战斗,那段开创辉煌的历史。
纪念馆里,陈列着两样让人震撼的东西,大刀和机关枪,它们曾经分属不同的主人,在烽火岁月中较量。历史,正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昭示着正义和邪恶。
纪念馆里的资料详细地列出了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军队兵力装备的对比。“八路军将士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能打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靠的是团结一心、勇赴国难的民族意识;靠的是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今天,革命先辈在平型关战斗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勇气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来自灵丘县各小学的小志愿者们在为游客动情解说:“今天,我们面对困难,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展厅内,一张油画形象地展现了战前动员的一幕。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第115师在灵丘以南的上寨村,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部署了各旅团的作战任务,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并确定了具体兵力部署。
动员会上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油画中,站立者就是115师师长林彪,右手桌边是副师长聂荣臻。
纪念馆里的半景画馆尤其令人震撼,画馆由半景油画、地面塑形、六台电脑和六台投影组成,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再现平型关大捷战斗的整个过程,冲杀声、枪炮声、爆炸声,让人霎时仿佛置身于88年前的那场搏杀之中。
1969年,为纪念平型关大捷,北京军区、山西省委和雁北地委在平型关战斗的遗址上建设了平型关战役纪念馆。2001年,更名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之后,灵丘县委、县政府不断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充实展览内容,调整布展形式,广泛征集文物,邀请专家采用现代展陈手段进行重新布展,并新增了声光电合成的半景画馆,让历史画面更加生动地呈现。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自2008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历史回眸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提高全国人民抗日斗志
距离纪念馆不远,就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
低望狭沟,数十公里的峡谷山路绵延不绝,两边悬崖陡生,沟壑苍茫,地势非常凶险,在此用兵,侵华日军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兵家大忌。
但在彼时,骄横狂妄的侵略者俨然已是一副贪婪面孔: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红军刚刚改编完毕,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抵挡他们的长驱直入。从这条古道越过平型关,再攻克忻口后,道路就变得一马平川,太原一览无余,表里山河的山西将唾手可得……
1937年9月25日,侵华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个步兵大队乘100余辆汽车,延绵10余里,浩浩荡荡地开进乔沟,进入了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当日军全部钻进“口袋”后,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下达了攻击命令。
在八路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下,日军汽车、马车被炸翻,道路堵塞,敌人慌乱反击。冲锋开始,115师按照师部规定的“拦头”“斩腰”“断尾”任务要求,685团、686团、687团将敌人分割包围,用刺刀和大刀,与来犯者展开肉搏战。
“刹那间,公路上满是我们的人了。遥看东面的公路,一直到老爷庙一带,兄弟团的战士们,也差不多和我们同时,成排成连地涌向公路,把鬼子拦腰斩成几段,乃至几十段。鬼子们一片慌乱,四下乱窜,战士们端起刺刀,到处追杀,被刺死、打死的敌人,满地都是。”这是时任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将军在回忆录《横戈马上》中对当时情景的描述。
同时,争夺老爷庙高地的战斗也进行到白热化。686团副团长杨勇、3营长邓克明,带领战士们向先期占领老爷庙高地的四五百名敌人猛烈进攻,以一个尉官队为骨干的日军疯狂反击,6架日军飞机也前来助战,战斗十分惨烈。140余人的3营9连大部分牺牲,生还的十几人也都负了伤。杨勇、邓克明也身负重伤,仍在指挥战斗。在685团、687团配合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战,老爷庙高地终被我军牢牢控制,该地区敌人全部被歼,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完全胜利。
“集思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度秋!”这是聂荣臻元帅在86岁高龄时写下的《忆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取得重大战果。第二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文物缅怀
铭刻平型关精神 寄托军民鱼水深情
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块黄色毛毯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
这条毛毯是时任八路军115师686团副团长杨勇将军的战利品,这条毛毯伴随杨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之后又随他赴朝作战。
1958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从朝鲜回国时,得知机要秘书武锦是山西灵丘人,就对他说:“这块军毯是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今天我把它送给你,送给灵丘人民,八路军在平型关的胜利不易,不少同志流血牺牲,灵丘的群众为部队带路、运送伤员、搬运物资,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你们,请你回去替我问候灵丘的老乡们。”
武锦牢记嘱托,离休后带回故乡,用军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平型关大捷70周年前夕,他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军毯捐赠给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这条军毯是一级文物。”讲解员马彩云介绍:“它见证了八路军平型关浴血亮剑的辉煌,更铭刻了国家至上、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平型关精神!”
毗邻军毯的展台,是另一件革命文物。“这件公文包不过盈尺却重若千钧,是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的见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观众纷纷向展柜聚拢。展柜中静静躺着的公文包是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营教导员张文松烈士的遗物,锁扣泛着绿色铜锈,深褐色的皮革已有几处斑驳。
1937年9月23日下午,张文松在部队开赴腰站地区的前夕,将公文包托付给下寨南村房东孟令海保管。驿马岭阻击战中张文松英勇牺牲。此后,公文包一直由孟家保管。
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保管好烈士遗物,孟令海精心选择了隐藏地点。1940年参加革命后,他将公文包托付给母亲。1995年孟母去世前将公文包交还孟令海,叮嘱他一定要保管好烈士遗物。直到1997年,孟令海离休后从内蒙古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将珍藏了整整60年的公文包交给了灵丘县党史研究室。“这个跨越60年历程的公文包,是两代人忠诚与信任的传承,更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马彩云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郭斌

来源:山西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