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崇宁四年(1105 年)深秋,宜州(今广西宜山)的南楼之上,61 岁的黄庭坚凭栏远眺。寒风裹挟着桂南的湿气,吹动他单薄的衣衫,手中的毛笔在昏黄的油灯下颤抖,却依然在纸上写下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的诗句。这位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的
崇宁四年(1105 年)深秋,宜州(今广西宜山)的南楼之上,61 岁的黄庭坚凭栏远眺。寒风裹挟着桂南的湿气,吹动他单薄的衣衫,手中的毛笔在昏黄的油灯下颤抖,却依然在纸上写下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的诗句。这位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的文坛巨匠,此刻眼前闪过的是洪州分宁的书斋,是汴京东坡的茶会,是黔州贬所的猿啼。从江西少年到 “苏门四学士” 之首,从 “江西诗派” 的开创者到 “宋四家” 之一的书法家,黄庭坚用一生在笔墨与仕途之间,写下了属于北宋的悲壮诗行。在《宋史》的斑驳记载与后世的推崇中,他的故事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长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 “江西诗派” 与 “黄体” 书法的独特光芒。
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黄庭坚出生于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的书香门第。黄家是当地望族,“七世以来,无一日不读书”,祖父黄湜曾任朝散大夫,父亲黄庶是庆历年间进士,“以诗名于世,与梅尧臣交好”。黄庭坚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宋史・黄庭坚传》记载他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7 岁时,黄庭坚便能作诗,《牧童诗》中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的句子,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通透。10 岁那年,父亲黄庶去世,他随叔父黄襄生活,“昼夜苦读,焚膏继晷”,在《书幽芳亭》中回忆:“吾家藏书万卷,吾昼夜取读,未尝释手。”
15 岁时,黄庭坚赴庐州(今安徽合肥)游学,师从李常(诗人,苏轼好友)。李常发现他 “诗学杜甫,书法宗颜真卿”,赞叹道:“此子他日必名满天下。” 在李常的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诗经》《楚辞》及杜诗,尤其对杜甫的 “沉郁顿挫” 风格情有独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治平四年(1067 年),23 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授汝州叶县尉。在叶县任上,他 “政务之余,潜心作诗”,写下《题竹石牧牛》等早期作品,“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已显露出 “理趣与意象结合” 的独特风格。
熙宁五年(1072 年),黄庭坚调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与诗人王令交往密切,“常在一起论诗,谓‘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作而能’”。这段时期,他的诗歌创作逐渐成熟,形成了 “瘦硬通神” 的初步特点,为后来加入 “苏门” 埋下伏笔。
元丰元年(1078 年),34 岁的黄庭坚致书苏轼,献上《古风二首上苏子瞻》,苏轼读罢赞叹:“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二人从此结为莫逆之交,黄庭坚也因此成为 “苏门四学士” 之首。
诗坛唱和的黄金时代:在汴京期间,黄庭坚与苏轼、秦观、晁补之、张耒等文人 “诗酒唱和,酬答不休”。他们在东坡雪堂 “论诗论文,品茗饮酒”,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便是此时所作:“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中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一联,被誉为 “宋七律中最工者”,将友情与身世感慨融为一体。
诗歌理论的创立:黄庭坚在苏轼的影响下,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核心是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 “学诗要以古人为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反对 “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种理论虽有 “复古” 之嫌,却为宋诗开辟了新的路径,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江西诗派”。
书法艺术的精进:除了诗歌,黄庭坚的书法在汴京期间也日益精进。他初学周越,后转学颜真卿、杨凝式,最终形成 “长枪大戟” 的独特风格。苏轼评价他的书法:“鲁直(黄庭坚字)书如倒薤(xiè)戈戟,藏锋露锷,盖不独诗如此。” 他的《花气薰人帖》便是此时所作,笔法瘦劲,结构开张,“堪称行书中的精品”。
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启用司马光等旧党,黄庭坚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参与编修《神宗实录》。这段时期,他 “仕途顺利,创作丰沛”,是人生中难得的安定时光。
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启用章惇、蔡京等新党,旧党遭贬,黄庭坚也因《神宗实录》中 “诋毁新法” 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贬谪生涯,足迹遍布巴蜀、江南、岭南。
黔州岁月的苦中作乐:在黔州,黄庭坚 “身处逆境,却泰然自若”,他在《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中写道:“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词中虽有对处境的慨叹,却更多的是 “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的豪情。
在黔州,他还 “深入民间,收集民歌民谣”,创作了《竹枝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语言通俗,节奏明快”,如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体现了他 “以俗为雅” 的诗歌主张。
戎州创作的艺术升华:元符元年(1098 年),黄庭坚被贬为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在这里,他的诗歌与书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方面,他创作了《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中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一联,意境开阔,被誉为 “有盛唐气象”。
书法方面,他创作了《诸上座帖》,这是一幅狂草作品,“笔势纵横,气势磅礴,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被后世评为 “宋四家” 行草代表作之一。他在《论书》中提出 “心正笔正” 的书法理念,认为 “学书要先学做人,人品高则书品自然高”。
宜州最后的绝唱:崇宁三年(1104 年),黄庭坚被贬至宜州,这是他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宜州地处南疆,“条件艰苦,瘴气弥漫”,他却 “处之泰然,讲学不倦”,当地士子 “闻风而至,从学者甚众”。
在宜州,他写下了《宜州乙酉家乘》,这是一部日记体作品,“记录了每日的生活琐事,却于平淡中见真情”,如 “十二月十九日,晴。从人求纸,书《归去来兮辞》”,展现了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豁达心境。
崇宁四年(1105 年)九月三十日,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 61 岁。临终前,他仍在作诗,“身如槁木,心似死灰,然诗笔未辍”,真正践行了 “诗者,吾身也” 的人生信条。
黄庭坚的诗歌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创作,更在于他开创了 “江西诗派”,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特点:“江西诗派” 得名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图中以黄庭坚为 “宗派之祖”,列入陈师道、陈与义等 25 人,因其中多为江西人,故称 “江西诗派”。该派的诗歌特点是:
重学养: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主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技巧:讲究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创新。重理趣:追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将哲理融入诗歌。风格瘦硬:反对华丽辞藻,主张 “平淡而山高水深”。对宋诗的贡献: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出现,改变了宋诗 “学唐而不能出唐” 的局面,形成了宋诗的独特风貌。清代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宋诗至黄鲁直,境界一新,不独与唐分庭抗礼,且能开后世之途。” 黄庭坚的 “瘦硬” 风格与苏轼的 “豪放” 风格,共同构成了宋诗的两大主流。
后世评价与争议:对黄庭坚的诗歌,后世评价不一。金代诗人元好问批评他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认为其诗歌 “过于雕琢,失却自然”;而清代诗人王士禛则推崇他 “黄诗如高松拔俗,挺立千仞”。无论如何,黄庭坚作为 “宋诗大家” 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庭坚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 “黄体”。
书法风格的形成与特点: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学周越、颜真卿,风格 “工整秀丽,略带拘谨”。中期:学杨凝式、《瘗鹤铭》,风格 “渐趋开张,笔法瘦劲”。晚期:形成独特风格,“长枪大戟,绵里裹铁”,特点是:结构:中宫收紧,四周舒展,如 “荡桨撑舟”,富有动感。笔法:横画长而斜,竖画劲而挺,撇捺如 “剑拔弩张”。章法:字距紧密,行距宽松,如 “星罗棋布”,气势连贯。代表作品及其影响: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有:
《松风阁诗帖》:行书,是他晚年作品,“笔法瘦劲,结构开张,被誉为‘宋人行书第一’”。《诸上座帖》:狂草,“笔势纵横,气势磅礴,是学习狂草的经典范本”。《廉颇蔺相如列传》:楷书,“融合颜体的厚重与欧体的险峻,独具一格”。黄庭坚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的徐渭、傅山,清代的何绍基、赵之谦等,都从他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何绍基评价:“鲁直书法,如老松挂剑,锋芒内敛而精神外溢,非后人所能及。”
黄庭坚的一生,是 “文章憎命达” 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与书法,都在逆境中得到升华,展现出 “穷而后工” 的艺术规律。
文学地位的奠定:南宋以后,黄庭坚的诗名日益高涨,与苏轼并称 “苏黄”,成为宋诗的代表。他的 “江西诗派” 影响了南宋诗坛近百年,直至杨万里、陆游等诗人出现,才有所突破。元代方回编《瀛奎律髓》,倡导 “一祖三宗” 说,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进一步确立了黄庭坚的诗坛地位。
书法价值的认可:黄庭坚的书法在后世备受推崇,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鲁直书,余所见者,《松风阁》第一,《花气薰人帖》次之,皆可入神品。” 清代乾隆皇帝将《松风阁诗帖》收入《三希堂法帖》,视为书法瑰宝。
文化精神的传承:黄庭坚的 “安贫乐道”“守正不阿” 的精神,也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他在贬谪中 “讲学不倦,奖掖后进”,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他 “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在各地都留下了 “德政” 传说。
如今,黄庭坚的故里江西修水建有黄庭坚纪念馆,收藏了他的诗稿、书法拓片等珍贵文物;《松风阁诗帖》真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之一;2010 年,“黄庭坚书法艺术” 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庭坚的诗歌与书法,是他人格的生动体现 —— 诗歌的 “瘦硬” 与书法的 “劲挺”,都展现了他 “宁折不弯” 的文人风骨;诗歌的 “理趣” 与书法的 “气韵”,都反映了他 “通透豁达” 的人生境界。
他曾说:“诗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心声心画,皆本于性情。” 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艺术理念,也揭示了他艺术成功的秘诀 —— 以性情为诗,以人格为书,将生命体验融入艺术创作。
当我们今天品读黄庭坚的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临摹他的《松风阁诗帖》,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与人格力量。他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书法启示我们,做人要如他的字一样,“中宫收紧” 坚守本心,“四周舒展” 包容万物。
黄庭坚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更要有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人格。他的诗风与书韵,如同他贬谪途中种下的黄菊,历经风雨而愈发芬芳,永远在中国文化史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正如他在《晚晴赋》中所写:“天既新雨洗濯,宇宙莹洁,秋阳熙熙,无织尘之扰。” 这种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正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来源:话历史一点号